正文 第20章 齊家治國(1)(3 / 3)

遠離塵囂,才能不為俗事所擾

一恬大師小時候是個十分貪玩的孩子,他的母親常常為此憂心忡忡。母親的再三告誡對他來講如同耳邊風。

直到一恬十六歲的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父親將正要去河邊釣魚的小一恬攔住,並給他講了一個故事,正是這個故事改變了一恬的一生。父親講的故事是這樣的:

“昨天,我和咱們的鄰居李大叔去清掃南邊工廠的一個大煙囪。那煙囪隻有踩著裏邊的鋼筋踏梯才能上去。李大叔在前麵,我在後麵。我們抓著扶手,一階一階地終於爬上去了。下來時,你李大叔依舊走在前麵,我還是跟在他的後麵。後來,鑽出煙囪時,我們發現了一個奇怪的事情:李大叔的後背、臉上全都被煙囪裏的煙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連一點煙灰也沒有。”

一恬的父親繼續微笑著說:“我看見你李大叔的模樣,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樣,臉髒得像個小醜,於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裏去洗了又洗。而你李大叔呢,他看見我鑽出煙囪時幹幹淨淨的,就以為他也和我一樣幹淨呢,於是就隻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樣上街了。結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還以為李大叔是個瘋子呢。”

一恬聽罷,忍不住和父親一起大笑起來。父親笑完了,鄭重地對他說:“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隻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癡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從此,一恬大師決定離開那群頑皮的孩子們。他要時時用自己做鏡子來審視和映照自己。

不久,為了避開塵世的喧囂,遠離見利忘義的市井小人,他出家了。

智慧金言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參禪者常常要追求“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修行環境。也許這樣做有些絕對。但是,選擇好”自己的鏡子”(與你為伍的人)還是必要的。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此謂一言僨事,一人定國。堯舜帥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帥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國在齊其家。

曆代論引

朱子說:“有善於己,然後可以責人之善;無惡於己,然後可以正人之惡。皆推己以及人,所謂恕也。不如是,則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矣。”

解讀

為政以德,包容是金

沉默是金,因為沉默是此時無聲勝有聲;包容也是金,一顆包容的掛過狹隘的天才。由品德和財富之間的辯證關係而引出了包容這命題。生活的本質並非是財富的堆積和紙醉金迷般的花天酒地,用金錢買來的快樂隻是一時的感官刺激,從心底裏蕩漾出來的幸福才是真正的歡心,領悟了人生詩意才會慣看春花秋月的來去從容。生活不可以缺少金錢的支持,但這並不是人生的終極追求。因為德行是儒家思想反複強調的中心問題之一,所以把財富轉化為修身的資本才是儒家所倡導的“德本財末”的本質。盡管從儒學的全部治國方略來看,也有“先富後教”(《論語·子路》)“有恒產者有恒心”(《孟子·滕文公上》)等強調經濟基礎的思想,但總的說來,重精神而輕物質,崇德而抑財的傾向仍是非常突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