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誠意(2)(2 / 2)

解讀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人自從來到這個世界上,就注定要經曆許許多多的磨難和痛苦。麵對痛苦,一味的忍受不是最好的辦法。重要的一點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以寬廣的胸襟包容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所有痛苦之事,並把它變成一種快樂。

活學活用

誠為根本

何郯(公元1005年~1073年),字聖從,北宋陵州(今四川仁壽)人,後遷居成都。景袼元年進士及第,曆知州府,遍曆三院。累官至龍圖閣直學士。以尚書右丞致仕(辭官)。性情耿介,為時人所稱道。

何郯任監察禦史,轉殿中侍禦史,為官敢於堅持原則,不避權威。宮廷衛隊的士兵作亂,首領楊懷敏卻沒有受到懲誡,仍然擔任原職務。何郯、張升等上奏彈劾,要求給予貶謫。仁宗說:“事變之前,懷敏有所察覺,采取了相應措施,應當從寬對待。”何郯等說不可,辯論激烈。仁宗問何郯:“聽說古代的諫官,把自己的頭顱碰碎,以證明自己諫諍的正直無私,你能否做到這樣?”何郯回答說:“古代昏庸的君主不能聽取諫官的諍言,所以做為諫臣就有碎首的舉動。如今陛下聖明,遠遠超過漢文帝、唐太宗,我怎能愚昧地仿照古人,自掠其美而歸過於君主呢。”仁宗欣然采納了他的意見,把楊懷敏出放外任。

夏竦為了向仁宗和張貴妃獻媚討好,極力將平定宮廷衛士嘩變的功勞全部歸功於張貴妃。諫官王贄也附和說:請追究其事。因為變亂始起於後宮,夏竦、王贄他們想借此動搖皇後的位置而為張貴妃謀奪後位。何郯洞悉他們的圖謀,立即指出:“這正是奸詐之人的陰謀,想奪後位,不可不防。”仁宗恍然大悟,禁止進一步追究此案,並將夏竦貶知河南。此前仁宗想提拔張堯佐到二府(宰相府和樞密院)任職,何郯上疏反對說:“張堯佐因為後宮張貴妃的關係所得的官職,已經超過了他的功勞和才能,朝外議論紛紛。如果再提升他到二府任職,更將激起眾議,禦史們肯定拚死諫爭。那時罷去堯佐則傷害陛下的恩澤,黜斥禦史們的話而不用則損害陛下的德義。這對陛下來說都是損失。不如給堯佐以富貴而不是給予職權,使禦史們無話可說,對堯佐又不失恩,兩全其美。”仁宗很高興地采納了他的進言。

皇上命令群臣舉報自己認為心術不正、性情奸詐的人。大臣們很為難,所以很長時間擱置不辦。後來朝廷詢問落實情況,何郯上書說:“古人說,君使臣以禮,臣侍君以忠。能夠用誠心對待別人,別人才會報以誠心。誠心與猜疑是治和亂的根本。不能因為某一個臣子狡詐,就懷疑所有的大臣都心懷不忠。更不能因為一個讀書人偽善,就懷疑所有的讀書人虛偽。宰相的職責,就是主管職官,現在任一顆仁慈的心,鋪平人生的路

出家人非常強調普度眾生的仁慈之心。下麵的這個故事,經常被用來啟示剛剛入門的小和尚:

一次,魯國國君孟孫帶隨從進山打獵,臣子秦西巴跟隨左右。打獵途中,孟孫活捉了一隻可愛的小鹿,他非常高興,便下令讓秦西巴先把小鹿送回宮中,以供日後玩賞。

秦西巴在回宮的路上,突然發現一隻大鹿緊跟在後,不停地哀號。那隻大鹿一號叫,這裏小鹿便應和,那叫聲十分淒慘。秦西巴明白了,這是一對母子,他覺得心中實在不忍,於是便把小鹿放在地上。那母鹿不顧秦西巴站在旁邊對自己有什麼危險,一下衝到小鹿身邊,舔了舔小鹿的嘴,兩隻鹿便撒腿跑進林子裏,眨眼就看不見了。

孟孫打獵歸來,秦西巴對他說放走了小鹿,孟孫一下子火冒三丈,打獵回來的餘興一下子全沒有了,他氣得將秦西巴趕出宮門。

過了一年,孟孫的兒子到了念書的年齡,孟孫要為兒子找一位好老師。

許多臣子都來向孟孫推薦老師,孟孫一一接見這些人,但他總覺得不是十分滿意。正當孟孫悶悶不樂的時候,他突然想起了一年前被自己趕出宮去的秦西巴,心中豁然開朗,立即命人去尋找秦西巴,並把他請回宮來,拜他為太子老師。

左右臣下對孟孫的做法很不理解,他們問道:“秦西巴當年自作主張,放走了大王所鍾愛的鹿,他對您是有罪的,您現在反而請他來做太子的老師,這是為什麼呢?”

孟孫笑了笑說:“秦西巴不但學問好,更有一顆仁慈的心。他對一隻小鹿都生憐憫之心,寧可自己獲罪也不願傷害動物的母子之情,現在請他做太子的老師,我可以放心了。”

秦西巴的仁慈之心,終於被國君理解。

智慧金言

古代的誌士仁人常常奉行“修身豈為名傳世,作事惟思利及人”的人生哲學。一個充滿愛心、同情和關愛別人的人,實際上是在不知不覺中為自己鋪平了人生的道路,拓展了生存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