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曆史的繼承者,也是現實的承擔者,更是未來的開創者。因此,不應停留在單純繼承前人的文化遺產的階段,而應當以自己創造性的進取精神,確立和發展新的思想,創造和發展新的文化,從而做對曆史負責的新人。
今天對於昨天來說,是新;現實對於曆史來講,同樣是新。人類社會的發展,國家的振興,民族的進步,其動力就在於不斷地創新。但拋棄曆史的創新是空想,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那些刻意而為的標新立異的所謂創新,更是一種倒退。
活學活用
生具奇異之貌,必有驚世之才
龐統(公元179~214年),字士元,東漢末襄陽(今湖北襄樊市)人。與諸葛亮齊名,號稱“鳳雛”。龐統其貌不揚,卻胸懷韜略,素有大誌。龐統年輕時,為人質樸魯鈍,不為時人所識。隻有他的叔父大名士龐德公對他十分看重,認為他有經天緯地之才。當時,潁川人司馬徽清高雅正,素有善於識人的名聲。龐統二十歲時遇到司馬徽。與之交談。司馬徽甚覺驚奇,稱龐統為荊南士人之冠,更評他為盛德,對他十分推崇。認為他有安邦定國的才能。
龐統與諸葛亮、崔州平、石廣元、孟公威、徐庶等人為友。時人稱:“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隻是因龐統相貌不佳,又恃才傲物,不為當權者所重。《世說新語》中說:“顧劭曾經與龐士元通宵長談,顧劭問:‘聽人們說,你有知人之名,那麼我與你相比如何?’龐士元說:‘陶冶世俗,與時浮沉,坐而論道,我不如你。但是輔佐君王,製定治國安邦的王霸策略,我比你似乎有所特長。’顧劭認為他的這種評論是恰當的。”
赤壁之戰後劉備占領荊州,任命龐統為耒陽令。但他在縣不治事,後來經魯肅、諸葛亮推薦。任為治中從事、軍師中郎將,這才提出了西取漢中的方略,並一力付諸實施。龐統跟隨劉備征蜀,進兵成都,曾計擒蜀將楊懷、高沛。建安十九年,在圍攻雒城的戰鬥中,龐統中流矢而死。被追贈為關內侯。智慧金言
“國以人興,政以才治。”諸葛亮稱讚龐統:“非百裏之才,胸中之學,勝亮十倍。”陳壽評論說:龐統雅好人流,經學思謀,於時荊、楚謂之高俊。儗之魏臣,統其荀彧之仲叔?
《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
曆代論引
朱子說:《詩》大雅文王之篇,是說周國雖舊,至於文王,能新其德以及於民,而始受天命。
解讀
創新是人類進步的靈魂
麵對客觀現實,我們是無奈的,是渺小的,我們總是會受到各種條件的限製,無從擺脫,也無力改變命運的約束。但是,回顧我們的心靈,我們卻是自由的,我們可以修養自己,讓心靈充滿快樂,做出我們力所能及的努力。
大凡人們習慣沉浸於舊有的秩序之中,安於眼前的安逸,而不思進取,既自限於自己的發展,也於事業無益。回顧曆史的發展,人類的每一次創新,不論是自然科學領域或是社會哲學方麵,都必然會引起相應的社會變革,推動社會邁進,也從而使人類從自然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走向自由的新天地。
社會惟在創新。隻有創新,才能推動曆史的發展,進而改變人類的命運,同時也改變個人的命運。
活學活用
出身牧野,擔當大任
王尊,字子贛,漢代涿郡高陽(今河北省高陽縣東舊城)人。曆官東平相、京兆尹、徐州刺史等。
王尊年少喪父,由幾個叔父撫養,叔父讓他在草澤中放牧羊隻。王尊一邊放牧一邊暗自學習,求取學問,竟然無師自通,能讀史書。後來他拜當地的文學官員為師,學習《尚書》《論語》,大略通曉了它們的大義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