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總是在驀然回首的當口才見出繁華的碎隙,總是在低頭的一刹那間俯視到塵埃的偉大。經典也是如此,看似平實卻包蘊乾坤。唯有真正進入其中方悟得此中真意。《大學》不隻是紙上的人生,更是影響了千年中國文化的奠基之作。它雖然產生年代久遠卻曆久彌新,至今仍然散發出獨特的魅力,曆史長河的反複淘洗使其更加耀眼迷人。人生與大學息息相關,因為人生本來就是大學,而《大學》卻是人生的注解。在風雨兼程的人生曆程中,《大學》就像一座燈塔放出智慧的光芒,照耀著人生之梯,為人生的詩意而不舍晝夜地誨人不倦。“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三大綱領恰似夜明珠熠熠生輝,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則是大學之道的具體體現。若想領悟到最深的內涵必須進入《大學》深處,在文字的廝殺和言語的婉轉中感悟人生的奧秘。進門之前,先來介紹朱熹版的《大學》來源。
大學溯源
原文
子程子曰:“《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於今可見古人為學次第者,獨賴此篇之存,而《論》、《孟》次之。學者必由是而學焉,則庶乎其不差矣。
譯文
程子說:“《大學》是孔子遺留下來的書,是開始學習的人進入道德的門徑。”如今人們還可以見到古人做學問的次序,主要是依賴這篇《大學》的存在,其次是依靠《論語》、《孟子》。讀書的人必須沿著《大學》中的順序去學習,那麼進入道德的門徑也許可以差不多了。
解讀
朱熹與《大學》
朱熹真是不錯的學生,自己的老師尊稱為子,而將孔聖人叫做氏,其實孔聖人的分量是遠遠超過二程的,但是沒辦法曆史注定了讓朱熹來出這個風頭。不要小看了這段文字,它是宋朝的朱熹根據自己多年研習《大學》得出的結論和體會,也給我們交代了《大學》一文的來源和出處。南宋之後所有流傳使用的《大學》,都是朱熹根據他的老師程頤、程顥兩位儒學大家的考訂重新修訂原本,再加上他自己的心得而作注解的《大學章句》本。明代之後,科舉考試就是根據“四書五經”來出題,並且規定都要以朱熹所作的注為標準答案。朱熹版的《大學》也就是我們現在重新閱讀的這個版本,成為最經典權威的版本。《大學》經過朱熹的注釋,闡發,仔細推敲,側重於誠意修身,滲透了宋代儒學的理學思想。它雖然隻是一篇關於品德修養的文章,但是其中所包含的“道”確實值得我們思考。既然《大學》的誕生具有這麼曲折複雜的過程,那麼它一定蘊藏著許多寶藏,讓我們進入《大學》慢慢去發掘。
活學活用
曾子殺豬
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導,不但學問高,而且為人非常誠實,從不欺騙別人,甚至是對於自己年幼的孩子也是說到做到。不過曾子的家庭不是很富裕,粗茶淡飯的日子讓他的孩子都受不了,就想吃點肉解解饞。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趕集,孩子哭著叫著要和母親一塊兒去。於是母親騙他說:“乖孩子,待在家裏等娘,娘趕集回來給你殺豬吃。”孩子信以為真,歡天喜地地跑回家。孩子一整天都待在家裏等媽媽回來,村子裏的小夥伴來找他玩,他都拒絕了。傍晚,孩子遠遠地看見媽。
媽回來了,他一邊三步並作兩步地跑上前去迎接,一邊喊著:“娘,娘快殺豬,快殺豬啊,我都快要饞死了。”曾子的妻子說:“一頭豬頂咱家兩三個月的口糧呢,怎麼能隨隨便便就殺豬呢?”孩子哇的一聲就哭了。
曾子聞聲而來,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後,二話沒說,轉身就回到屋子裏。過一會兒,他舉著菜刀出來了,曾子的妻子嚇壞了,因為曾子一向對孩子非常嚴厲,以為他要教訓孩子,連忙把孩子摟在懷裏。哪知曾子卻徑直奔向豬圈。妻子不解地問:“你舉著菜刀跑到豬圈裏幹啥?”曾子不假思索地回答:“殺豬。”妻子聽了撲哧一聲笑了:“不過年不過節殺什麼豬呢?”曾子嚴肅地說:“你不是答應過孩子要殺豬給他吃的,既然答應了就應該做到。”妻子說:“我隻不過是騙騙孩子,和小孩子說話何必當真呢?”曾子說:“對孩子就更應該說到做到了,大人都說話不算話,以後有什麼資格教育孩子呢?”妻子聽後慚愧地低下了頭,夫妻倆真的殺了豬給孩子吃,並且宴請了鄉親們。
智慧金言
雖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卻教育出了誠實守信的孩子。曾子殺豬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他的人品一直為後代人所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