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潛移默化的力量

有一天,時近黃昏,天上下著毛毛細雨,一位名叫實際的比丘尼來到金華俱胝禪師的道場裏。她不經通報,也不脫下鬥笠,徑自進入禪堂,持著錫杖,繞俱胝禪師禪座三匝,道:“你說得有道理,我就脫下鬥笠。”

她一連問了三次,俱胝禪師一時不知所以,連一句話也答不出。

實際比丘尼很生氣,拂袖欲去,俱胝禪師隻覺慚愧,就禮貌地說道:“天色已暗,且留一宿吧。”

實際比丘尼停下腳步道:“你說得有理,我就留下來。”

俱胝禪師仍不知該如何回答才是說得有理。

後來,天龍禪師來到寺中,俱胝禪師就以實際比丘尼問話的經過來請示天龍禪師。天龍禪師豎起了一根指頭開示他,俱胝當下大悟。

從此以後,凡是遇到有人請示佛法禪道,俱胝禪師便豎起一根指頭,學者大都能因此有所契悟。一時間,“俱胝一指”,相當有名。

有個沙彌愛學老師的樣子,隻要俱胝禪師不在,凡有求道者,也不管人家問的是什麼,他一律豎起一根指頭。有一天,俱胝禪師將沙彌叫到法堂,問道:“你也懂得佛法?”

沙彌道:“懂得!”

俱胝禪師道:“如何是佛?”

沙彌很自然的又豎起一根指頭,俱胝禪師便拿起剪刀將沙彌的手指剪斷。沙彌痛得大聲怪叫,俱胝禪師喝道:“你再說明一下,如何是佛?”

沙彌自然地想再舉起一指,猛然不見指頭,當下大悟。

沙彌學習老師“俱胝一指”,凡有求道者,也不管人家問的是什麼,他一律豎起一根指頭。為了開示小沙彌,俱胝禪師拿起剪刀將沙彌的手指剪斷,沙彌猛然不見指頭,當下大悟。父母是孩子學習的榜樣,父母的好習慣時常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一個健康的孩子,一定生活在一個積極向上而又溫馨的家庭裏。父母的彼此關愛與包容,會讓一個孩子學會寬容別人。關愛他人,一個有責任心的父母,他的言談舉止常常會感染孩子懂得做人的責任與自尊。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一切事情充滿了好奇,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模仿。身為父母的我們整天和孩子生活在一起,是孩子最信任,最熟悉的人,最依賴的人。孩子每天麵對的是父母的各種生活習慣,和喜怒哀樂的情緒變化。父母感情很好的家庭,孩子一定很陽光很快樂很自信。相反,一個冷漠沒有溫暖的家庭,孩子一定缺少愛心和責任心。父母不僅是孩子學習的榜樣,也是孩子模仿的第一個榜樣。孩子的身心健康直接受到父母的行為影響,給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會讓孩子在一個輕鬆快樂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培養孩子懂得感恩,作為父母一定要在實際行動上讓孩子感受到你的愛心,一個孝敬父母的人,孩子一定會懂得孝敬老人的美德。記得一個公益廣告上,一個女人在給老母親洗腳,一天晚上,她幼小的女兒端出一盆水放在她的腳下,說:媽媽,我給你洗腳。那一刻,讓我們看到了榜樣的力量。

在生活中,我們尊重他人,孩子才會尊重我們,也會懂得尊重別人。有一對父母經常吵架,他們總是在孩子麵前指責對方的不是,久而久之,孩子養成了挑剔別人的習慣,甚至開始指責父母做的不對之處。無論父母為他做了什麼,他都覺得是應該的。為此,父母很是傷心,可又有什麼用呢?父母的行為關係到孩子的成長,一個優秀的父母,會用自己的身教和言教來引導孩子。你身邊的一件小時就有可能改變孩子的思想,對他人的幫助,善解人意的理解,對他人過失的寬容,多去關心身邊的人,讓孩子懂得,愛是給別人第二次機會,幫助他人,快樂自己。一個張口就罵人的父母,你的孩子一定喜歡罵人,他已經不在感到不好意思了,這是一種習慣了。如果你平時就十分注意語言上的交流方式,以一種和善的語氣說話,你的孩子一定是一個很有涵養的人。他會把說髒話看作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在家庭生活中,孩子會很看中父母的行為,你告訴孩子說:把你的桌子收拾幹淨些,怎麼就不知道利索呢?可你自己的房間卻亂成一團,孩子根本就聽不進去你的話,你說你的,我做我的,你是說服不了他的,除非你自己做到了以身作則。在公共場所你隨地吐痰亂扔東西,損壞公共設施,孩子也會效法你的動作,養成一個不好的習慣,是很難改變的。想使你的孩子成為一個誠實的人,就不要在孩子麵前說假話,即使是善意的謊言。不要有貪小便宜的習慣,別人的東西。就是別人的,再好也不能占為己有,做人要有原則,才會受到別人的尊重。不要輕易答應孩子什麼,一旦答應了就要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