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從生下來就在父母的懷抱裏成長,父母不僅給予子女生長的哺育,也給其人格品質的薰陶。從“牙牙學語”的嬰孩到蹣跚走路的學童,直至學會用自己眼光看世界的成人,在這個一步一步成長的曆程中,都始終離不開父母的言傳身教。孩子們常常把自己的行為與父母相對照,甚至父母行為中的某些失當之處,也往往會成為一些孩子開脫自己錯誤的“口實”。孩子既可以從父母身上學到優點,又可以學到缺點。所以,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就必須加強自身的修養,必須從自己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

有些家長在教育子女時陷入困惑,甚至百思不得其解。認為自己對孩子十分盡心,孩子卻根本不聽話。其實,這裏不僅有方法上的問題,家長也應思考如何提高和完善自身,以其自身良好素質和道德修養對孩子其到為人師表的作用。如果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麵鏡子的話,那麼孩子則是父母的一麵折射鏡,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為人處世的哲學和做人的準則。

禪意父母

古今中外,從來沒有哪位教育家否認過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有什麼樣的家庭,便有什麼樣的孩子。不管社會變化多快,現代家庭功能如何改變,但事實上,父母都是孩子生命中最重要的精神依托,父母的言行對孩子的價值觀、人生觀形成以及社會態度都有決定性的影響。正所謂“問題父母”會培養出“問題孩子”;“和諧家庭”一定會塑造出“成功少年”。因此,父母一定要提高自身素質,以身作則,這對孩子思想品德、學識能力、行為習慣的培養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做個常檢點自己的父母

暴雨剛過,道路上一片泥濘。一個老太婆到寺廟進香,一不小心跌進了泥坑,渾身沾滿了黃泥,香火錢也掉進了泥裏。她不起身,隻是在泥裏撈個不停。一向慈悲的富人剛好坐轎從此經過,看見了這個情景,想去扶她,又怕弄髒了自己身上的衣服,於是便讓下人去把老太太從泥潭裏扶出來,還送了一些香火錢給她。老太太十分感激,連忙道謝。

一個僧人看到老太太滿身汙泥,連忙避開,說道:“佛門聖地,豈能玷汙?還是把這一身汙泥弄幹淨了再來吧!”

瑞新禪師看到了這一幕,徑直走到老太太身邊,扶她走進大殿,笑著對那個僧人說:“曠大劫來無處所,若論生滅盡成非。肉身本是無常的飛灰,從無始來,向無始去,生滅都是空幻一場。”僧人聽他這樣說便問道:“周遍千方心,不在一切處。難道連成佛的心也不存在了嗎?”

瑞新禪師指指遠處的富人,嘴角浮起一抹苦笑:“不能舍、不能破,還在泥裏轉!”

那個僧人聽了禪師的話,頓時感到無比慚愧,垂下了目光。瑞新禪師回去便訓示弟子們:“金銀珠寶是驢屎馬糞,親身躬行才是真佛法。身軀都不能舍棄,還談什麼出家?”

“親身躬行才是真佛法”,許多父母正如那位富人、僧人,道理都在嘴巴上,隻對孩子講,隻要求孩子做,卻不曉得父母本身的言行舉止更具有說服力。日常生活中,不少父母不注意小節,過多地暴露了素質缺陷,降低了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形象和信任度,以至於父母的話沒有力量,缺少威懾力。

在今天,要做一名稱職的好家長,就要全麵提升自身的綜合修養,樹立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追求理想,在生存競爭具有堅強的生活信念;自尊、自愛,充滿自信和責任感;同時還要與時俱進,不斷補充自己的知識,否則,很容易在孩子麵前出現“以其昏昏使其昭昭”的尷尬場麵,孩子不服氣,父母也傷自尊。待人接物文明禮貌,不管做何工作,都認真努力,千萬別把社會上的不良習氣和惡俗帶到家中,用積極向上的精神來影響孩子的心靈。

對於孩子來說,家長具有天然的感染力和很大的權威性,家長的言論和行為通過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孩子的成長形成巨大的影響。比如有的家長嫌貧愛富、攀附權勢,有的則工於心計,整天算計如何不吃虧,對金錢愛不釋手,斤斤計較;還有的講究吃穿,生活奢侈浪費;等等,包括家長怎樣對待朋友,談論別人;喜歡讀什麼樣的書報,看什麼樣的電視,都無不每時每刻影響著自己的孩子。對孩子的理想、追求、品格、行為,都會產生深刻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也就是說,不管你做家長的願不願意,是有意還是無意,家長的言行對孩子的思想、性格、行為都會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