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智慧A係列:人際關係與情感智慧(6)(3 / 3)

看來,如何戰勝煩惱、追求快樂,成了現代人的一個大問題。

常言道:“心病還要心藥醫。”

麵對人生中的煩惱,關鍵在於你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去對待它、戰勝它。

首先,你得正視一個現實:煩惱是人生的組成部分。

蘇東坡詞雲:“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

人的一生,既然有快樂,必然就有煩惱。有順利,必然有困難。有所得,必然有所失。正像有生就有死,有高就有低,有陽就有陰一樣。

換言之,人的一生中有煩惱是必然的,隻不過發生在不同的時期,或多或少、或早或遲而已。

日本號稱“經營之神”的鬆下幸之助,回顧自己的創業曆程時寫道:“所謂成功的人生,就是碰到這些意想不到的困難時,能一個一個地克服……”

因此,不管有多大煩惱,都應采取“既來之,則安之”的態度。一方麵以坦然的心情對待一切不如人意之處,一方麵積極想辦法解決麵臨的難題。法國文豪大仲馬說得好:“人生是一串無數煩惱組成的念珠,達觀的人是笑著數完這串念珠的。”

小時候讀凡爾納的《八十天環遊地球》,特別佩服書中的主人公福克先生。雖然一路上遇到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困難和危險,但是福克先生總能泰然處之,使人感到他確實有紳士風度。

事物的規律是:既然困難引起的煩惱是生活中的一部分,那麼,它必然是暫時的、不長久的。烏雲不可能一直遮住陽光,漫漫長夜之後必然是黎明,風雨後終將晴朗。

詩人雪萊說得好:“冬天到了,春天還遠嗎?”

因此,一個有高度修養的人,在困難時能看到光明,在得意時能想到困難。

明代學者洪自誠說過:“毋憂拂意,毋喜快心。”意思是說,不要為眼前不如意的事情煩惱,不要為一時的稱心如意而太興奮。

不但如此,他還認為:“耳常聞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進德修行的砥石。若言言悅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鴆毒中矣。”意思是:不順心的話和事,對人是有益的。一個人若長期生活在順利之中,決不是好事。

毛澤東甚至認為:“一個人沒有受過十年八年委屈,就是教育沒有受夠。”這與巴爾紮克所說的“苦難是人生的老師”意思差不多。

有一年春節前,我從鄭州坐火車回家。正逢“春運”,車上異常擁擠,兩節車廂連接處都站滿了人。隻聽得有人歎道:“這比坐牢還要難受啊!”

可是,我發現有一群十歲左右的孩子卻一點也不煩惱。他們一會兒說說笑笑,一會兒端著茶杯像泥鰍一樣在人堆裏鑽進鑽出。有兩個孩子相互逗著玩,你摸我一下,我抓你一下,咯咯地笑出聲來。

我覺得他們很可愛,就問:

“小朋友,你們到哪兒去?”

“回家。”一個梳著小辮的女孩回答。

“你們出來是做什麼?”

幾個孩子相互瞧了瞧,又咯咯地笑起來。

這時,旁邊站著的一位小夥子說:

“我們是雜技團的,演出完了回家去。”

原來,他們是來自安徽某縣的民間藝人。據小夥子說,本來縣裏有關部門想收編他們為縣屬雜技團,由政府開工資。他們婉言拒絕了。他說這樣更自由,賺的錢更多。這些孩子從小生長在農村,從小學習雜技。

我說:“幹這一行艱苦啊!”

小夥子說:“你老想著苦,越想越苦,越幹越沒勁兒。多想想好的一麵,就不覺得苦了。”他問一個穿著紅色毛呢大衣、正在磕瓜子的女孩子:“你說是不是?”

女孩子笑了。

那位年輕的雜技團老板的話是很有道理的。其實,一個人是否快樂,與自己的心境很有關係。如果能正確地認識世界,對生活充滿希望和愛,那麼,即使條件差一些,你也不覺得苦,不覺得煩惱。反之,就算天天住在宮殿,頓頓山珍海味,你也不開心。

所以,林肯說過這樣一句話:“隻要下定決心,大部分人都能變得更快樂!”

中國有句古語:“世間皆樂,苦自心生。”世界本來充滿快樂,愁苦多由內心產生。

其實人天生有快樂的本能。我經常坐火車外出。有一年冬天在哈爾濱,氣溫降到一29℃度,然而,我看見一群孩子在冰天雪地裏玩得正痛快。

有一次在南京火車站,幾個乞討的小孩,伸手要錢的時候,一付可憐巴巴的樣子,可一轉身,就在一起追逐嘻鬧起來。我想,這是人類天性的自然表露啊!

人生格言

△對生活要有最壞的打算。很可能有一天你會以賣破爛維持生計。

△人必先自愛而人愛之,人必先自助而人助之。

△一個念念不忘舊仇的人,他心上的傷口永遠難以愈合。

不可不知有生之樂,

亦不可不懷虛生之憂。

——《菜根譚》

怎樣戰勝煩惱,保持快樂(二)

英國人帕特·柯林斯的女兒瑪麗,18個月時患了大腦麻痹症。為此,柯林斯精神幾乎要崩潰,帶著瑪麗到處求醫,對別人感到又嫉妒又惱火,甚至生上帝的氣,認為對自己不公平。

然而,柯林斯看到,自己的女兒瑪麗卻快樂地生活著。

柯林斯寫道:“在瑪麗看來,她天生就是這樣。她並不把時間花在為什麼她不能像別的孩子那樣走路做事上,……她因為有一個獨一無二的自我而快樂。”

“她圓圓的臉上紅撲撲的,對一切都寬容厚道,仿佛認為一切都該如此。她所關心的,不是自己不能做什麼,而是自己還能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