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智慧A係列:人際關係與情感智慧(2)(3 / 3)

他一時無法辨駁,就模仿我的口氣:

“邏輯,邏輯,哪有那麼多邏輯!”

我扭過頭去,不再理他。

他與老師們爭執起來,總喜歡用尖刻的話語。那雙略微有些凹陷的眼睛,射出咄咄逼人的目光。似乎不這樣就不能顯示出他的權威。

但效果卻相反,教師們不買他的帳,或據理力爭,或反唇相譏。於是,辦公室裏、走廊上,不時可以看到牟校長與教師進行舌戰。

牟校長的嗓門要比教師們洪亮,不時使出他的“殺手鐧”,自豪地吼道:

“我是大老粗,喜歡直來直去!”

“我是領導,我就要管!”

後來,他跟一位女教導主任也爭吵起來,氣得教導主任要辭職。

由於他樣樣要管,以致他一到場,許多老師覺得不自在,背後議論紛紛:

“老牟這人真是……”

“董校長原來不是這樣的。”

情況終於反映到廠領導那裏,組織科幾次派人到學校調查了解情況。

“老牟嘛,工作是負責任的,就是水平不太高,喜歡跟人吵架。”老師們這樣評價。

不久,老牟被調離了學校,仍舊到廠裏某車間當副書記去了。

(想一想)

老牟工作負責,敢於管事,為什麼受到抑製?為什麼後來連上級也不支持他?

老牟敢管的出發點肯定是對的。隻是他太不懂人的心理,在批評別人的時候,沒有顧及對方的麵子,使人下不來台。在車間裏,他這一套也許還能耍一耍,但到了學校便不靈了。

人是有自尊心的。一旦你傷了他的自尊心,就容易激起他的反感和對立情緒。在這種情況下,明明你的意見正確,他也不願接受。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當我們錯的時候,也許會對自己承認。如果對方處理得很合適,而且和藹可親,我們也會對別人承認,甚至以自己的坦白直率而自豪。但如果有人想把難以下咽的事實硬塞進我們的食管,你想,我們的感覺會如何?”

那位閱曆豐富的女校長就深知這一點。所以,她在與人交往中從不直接了當地批評對方。

而他的繼任者老牟,在這方麵就相形見絀。

中國人是特別講麵子的,尤其是知識分子。當老牟毫不留情地將對方麵子撕破時,他們索性跟他對著幹。老牟卻仍不改進工作方式,反而越吵越有勁兒,以致得罪了一群人。

雖然老牟是校長,但教學工作還是要教師去做。上級領導不可能將教師們統統調走,留下老牟。權衡利弊,還是決定調走老牟。這是惟一的選擇。

當我們要批評別人的時候,應該先想一想,如果我是對方,怎麼樣才願意接受意見?

最好記取戴爾·卡內基的如下忠告:

“不要跟你的顧客、丈夫或反對者爭辨,別老是指責他錯了,也不要刺激他,要運用一點技巧,講究一點方法,來說服別人。”

在生活中,人們的意見不可能都一致。我們也沒有必要事事順從別人。我們應該有自己的、基於事實分析的見解。所以,在生活中,經常需要說服別人接受我們的意見。

如何讓別人比較容易地接受意見?下麵是有關的幾條建議。

一、先稱讚,再指出對方的不足。

藥是苦的,人們都不願意吃。聰明的製藥商在藥片外麵包一層糖衣,人們就願意吃了。

人總是喜歡聽表揚的話,在批評之前,先表揚對方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比如,如果你的妻子或母親今天晚上做的紅燒肉太成,你想讓她下次做淡些,可以有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種,直接了當地告訴她:

“這肉太成,下次少放點鹽。”

第二種,責備她:

“為啥總是做的這麼成?鹽不要花錢嗎?”

第三種,先表揚她:

“今天的紅燒肉真香,還沒吃就流口水了。如果再淡一點,就更好了!”

比較一下,哪一種方法她更願意接受?

二、避免用命令的口氣指使別人。

我們在影視劇中,常看到上司毫不客氣地命令下屬:

“你給我把這件事做好!”

“你必須做到……”

“你要不去,我就……”

在特定的場合也許能這樣說。但在日常生活中最好不要這樣說。

原因很簡單:我們內心中誰也不願意被別人驅使,誰都渴望受到尊重。

我們可以用商量的口氣:

“你認為這樣做如何?”

“也許我們這樣做更好些……”

“我建議你不防試一試……”

對方的自尊心得到滿足,一定更願意接受你的意見。

三、批評對方時,先講自己的缺點。

這樣做可以使對方的心理更趨於平衡。

比如,最近,我發現兒子安安做事不夠主動,於是我對他說:

“兒子,爸爸小時候,家務事都讓爸媽和妹妹做了,自己不怎麼做。工作之後,缺點暴露出來。師傅們經常批評我做事不主動。你現在應該注意這方麵。看見地髒了,不要等媽媽說,自己去掃。養成主動做事的好習慣,長大以後就會受到歡迎。你說好不好?”

兒子聽了之後,臉紅了。過了一會兒,我正在埋頭工作,他給我端來一杯水,說:

“爸爸,你喝水吧!”

我連忙接過來說:“謝謝你!”

四、用間接的方法表達意見。

《韓非子》中記載了一個故事。

晉文公吃飯時,發現烤肉上繞著一根長頭發。他把廚師叫來斥責道:“你想把寡人噎死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