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智慧A係列:人際關係與情感智慧(2)(2 / 3)

從言談上來講,應簡明扼要,抓住中心,不偏激,不衝動。

說話用語要準確、得體、謙虛而不過分。比如,應該避免說:“你一定要……”、“你給我……”、“我就是……”應該使用祁使句:“您是否能……”、“我想請您……”、“如果那樣的話,我很高興!”

尤其要注意,讚揚對方應該是恰當的、由衷的、適可而止。一味地吹捧奉迎對方,將使人感到虛偽、卑劣。

你的舉止應該是落落大方的、自然的,彬彬有禮,不卑不亢。見麵之後要主動與對方打招呼、握手,先發製人,給人以積極進取的印象。

交談時還應注意一些細節。比如:不要用手掩住嘴巴或不時摸鼻子、耳朵;不要抖動腿或縮脖子;不要總是用手拉衣角或撫弄手提包。

三、由淺入深,迂回前進。

人與人之間思想溝通的過程,是一個由淺入深、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彼此不熟悉的人,剛開始交往的時候,往往中間隔著一道心理防線。這是人之常情。你應該想辦法消除這一障礙,縮短彼此間的心理距離。

有經驗的推銷員都懂得,要想與客戶拉近關係,應該在交談中注意了解對方的興趣愛好,講一些對方感興趣的話題。

如果對方喜歡下棋,你就跟他談談下棋。

如果對方喜歡釣魚,你就跟他談談釣魚。

如果是中、青年女性,你不妨跟她談談如何美容。

如果是年輕的母親,你可以跟她談談孩子。

請記住,主動接近對你有用的人,應注意:

1.不畏懼。

2.尋找對方需求。加以滿足。

3.創造好印象。

4.迂回前進。

處世格言

△當一個人麵臨危險,如果沒有任何可信托的朋友,是可悲的。

△如果你想進步,就不要光找那些可以安然相處的朋友。有些讓你不舒服的人,能使你受到激勵。

他理直氣壯地說:“我是領導,看見不好的就要管!”

如何讓別人接受你的意見

20世紀80年代初期,我在一所廠辦學校當教師。校長是一位五十多歲的婦女,文化程度不高,卻把學校的工作搞得井井有條。教師們的積極性也很高。在C廠,提起這位女校長,人們說有水平。

但我到學校後,覺得她除了待人比較和氣外,沒發現有特別之處。

一件小事使我改變了看法。

那時我深感自己才識淺陋,製定了一個自學計劃,想報考電大。業餘時間學習,總覺得時間不夠用。有時,我把書夾在備課筆記裏,趁學生做課堂作業時,抽空讀上幾段。

此事瞞不過學生,學生告訴家長,而家長中有不少是有“頭臉”的人物。不久,情況反映到學校領導。

一天,下班的時候。校長在走廊裏看見我,說:“侯老師,最近很刻苦啊?”

我說:“沒辦法,我底子太差。”

“青年人愛學習是好事。像我現在,整天忙忙碌碌,下了班回家還要做家務,想學也抽不出空。”

“校長太謙虛了。”

她又說:“侯老師,如果你要看些業務方麵的書,最好不要在課堂上看。不然的話,學生家長反映到學校裏來,不大好。”

開始,我聽她問我學習的事情,心裏很不安,意識到我上課看書的事讓她知道了。但又聽她說我是鑽研業務,馬上鬆了一口氣。

她的話已經讓我明白,如果繼續在課堂上看書,將對我不利。

我說:“校長,我想報考電大。”

她很鄭重地點點頭:“到時候我想想辦法,聯係聯係看。”

她說話從不打包票,而是留有餘地。

這件事以後,校長在我心中的地位上升了。在工作中我不敢怠慢。我覺得她是尊重我的,並且願意幫助我。

她向老師布置工作任務,從不用命令的口氣,而是說:

“學校經過反複研究,決定這樣安排。你有什麼意見可以提出來。”

有的教師脾氣急躁,有時在她麵前發牢騷,她並不計較,隻是一笑了之,或者幹脆裝聽不見。

我發現,那些發過牢騷的教師,工作起來卻很賣力。我知道,這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也有發表不同意見的權力。

有一次,她對一位即將教高中語文的教師這樣說:

“陳老師,學校第一次開設高中班,我覺得壓力很大。你一定要幫幫我!”

陳老師果然不負重望,在教學上獲得了學生及其家長的肯定。

女校長退休之後,接任的是一位男校長牟君。四十多歲,身材魁梧。他原是某車間的黨支部副書記。那時的幹部,文化都不高,牟校長同樣如此。但他工作熱情不低。

可是過了一段時間,牟校長開始與教師們發生衝突。

牟校長喜歡管事。他常常倒背著手,板著臉,東看看,西看看。發現有不滿意的,立即找到班主任進行指責。

在學校裏,由於學生年齡小,控製能力差,加上學生家長素質高低不一,直接影響學生的行為。所以,無論教師怎樣嚴加管教,各班也難免發生一些問題。如失竊、遲到、打架、損壞公物……

有時孩子之間也會模仿電視劇裏的情節,相互之間遞紙條,比如:“你愛劉華寧嗎?我愛。”等等。

女校長時期,因為她在學校工作的時間比較長,對這些事看得多了,所以並未大驚小怪。隻要不是大問題,她就不過問,讓班主任自己去處理。

有一次,又為了一件什麼事,牟校長板起臉來指責我,末了照例說:

“我是領導,看見不好的就要管!”

“我並沒有不讓你管。”我當時年輕氣盛,對他的態度不服氣,就反駁道。“不過,照你的邏輯,學生出了問題就是老師不好。那麼,社會上有許多人犯罪,難道要怪政府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