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我想:如果不是1976年結束那場“大內鬥”,如果不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改革開放,我們今天可能連飯也吃不飽。
1968年清明節,由於學校不上課,我隨著掃墓的人群到西公墓去玩。那裏埋葬著不少在“武鬥”中死去的“造反派”。
在一座墳墓前,有一個五十多歲的矮胖婦女用手絹擦眼淚。
一個中年男子向旁人介紹:
“小袁是機槍手,身體壯得很,人家叫他袁世凱……沒想到一個手榴彈正好落在他身邊……”
我當時想:“被小袁的機關槍打死的人又有多少呢!”
至於那些沒有被打死的“造反派”們,後來也沒得到什麼好處。少數幾個因“造反”而升官的,“文革”之後都受到審查,一個個被趕下台。
“鬥”的結果,是大家吃虧。
台灣作家柏楊對中國人的“內鬥”現象專門作了研究,並且出了一本書《醜陋的中國人》。該書的某些論斷雖然略顯偏激,但出發點是好的,是“怒其不爭”。
柏楊認為,某些中國人喜歡“窩裏鬥”,原因並不是中國人品質不好,而是中國文化中有一種“過濾性病毒”,使子子孫孫受到感染,到了時候就要發作。
如果從經濟角度來分析,我認為這種現象是農業文明的產物,因為中國的農業文明時間太長了。
曆史發展到今天,是徹底清除這種“過濾性病毒”的時候了。
在農業社會,土地是最重要的資源。一部分人多占,另一部分人就少了。由於生產力低下,物質財富十分緊缺。因此,人們你死我活地爭奪。
而今天,人類正在逐步進入信息社會,財富幾乎可以無限地創造出來。土地、房屋等有形物的作用逐漸降低。財富的增加,越來越依靠人腦的創造(科學技術),依靠人們之間的合作。
下麵一個例子很說明問題。
前幾年的VCD大戰,人們記憶猶新,其結果是兩敗俱傷,許多影碟機企業停產、半停產。就拿當時有名的愛多電器公司來說,其廣告“我們一直在努力”,幾乎家喻戶曉。1996年該公司請成龍拍廣告花了450萬元。1997年11月,以2.1億元標價擊敗競爭對手,奪取中央電視台98年廣告標王。然而曾幾何時,公司危機重重,瀕臨破產。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過度競爭。
當市場進入DVD競爭的時候,各廠家還是各據山頭,分庭抗禮。而國外品牌的DVD乘此機會占去大半市場。
新科電子集團公司總經理秦誌尚是個有遠見的企業家。他認識到,這樣下去,難免重蹈VCD的舊轍,導致惡性競爭,結果很可能像VcD一樣兩敗俱傷。新科要想做DVD的世界第一,必須采取雙贏戰略,與過去的競爭對手組成統一陣線,一起做大DVD市場。
1999年12月,由新科牽頭,與熊貓、愛多、上廣電正式結成“高品質DVD聯盟”。新科將自己耗資上億元與日本索尼公司共同開發的DVD技術向合作夥伴開放。熊貓、愛多、上廣電則利用自己的銷售、服務網絡,擴大市場份額。各方本著平等互利的原則,實行產品開發、質量標準、檢測手段、銷售價格、售後服務“五統一”。
聯盟的結果是喜人的。新科DVD日產銷從9月份的500台上升到12月底的6000台,整個聯盟體DVD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40%,比兩個月前增長22%。熊貓、愛多、上廣電30多條生產線重新運行,盤活資產1億多元,減少DVD研製開發等重複投入2億多元,每台DVD成本下降300元,零售價降到1680元。競爭力大增。
合作的結果是大家受益。
當然,在市場經濟中,無論是企業之間還是個人之間。競爭不可避免,而且十分激烈。但必須認清,過度的競爭往往對雙方不利。
最好是既講競爭又講合作;競爭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競爭;有時候競爭,有時候合作;能合作時盡可能合作。
今天,無數事實證明:
對他人有利,是自己成長的前提。
自己的成功,離不開他人的注意、承認和協助。
自己的成功,離不開他人的成功。整個社會繁榮富裕了,自己才能發達。
最理想的成功是雙贏的結局,雙方各有收獲。否則成功不能持久。
古今中外無數事實也告訴我們:
你傷害了別人,終將招致報複,反過來傷害自己。
別人的日子都不好過,最後你的日子也過不好。
你不尊重別人,別人也不會真正尊重你(也許會假意尊重你)。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
請記住:合作對大家有益。
德之所在,天下歸之
——《六韜》
如何贏得人心
西漢末年,天下大亂。各路英雄爭戰,誰都想統一天下。劉秀也是其中的一位。
有一天,他看著地圖,對謀士鄧禹說:“天下這樣大,可是我到現在隻取得了一個郡,照這樣下去,統一天下不知等到哪一天!我對於能否成功沒有把握。”
鄧禹說:“是的,如今天下混亂,群雄競起,前途未定。但是,天下人民像孩子思念母親一樣,期待著明君的出現。自古以來,興亡不在於土地的大小,而在於是否有德。無德者土地再廣大,終會滅亡。有德者,土地雖小,終會得天下。請主公不要悲觀,應多積王者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