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魯曉夫訪華留給台灣的謎團
幕後
1958年7月31日,赫魯曉夫的圖—104座機抵降北京。赫氏在北京小住三天,秘密而來,公開而去,把原本已經高八度的中蘇友好二重奏又拔高了一個音階。
8月4日,北京和莫斯科同時發表《毛澤東和赫魯曉夫會談公報》(下文簡稱《公報》)。
《公報》給人的強烈印象是,雙方“空前團結”、“一致對外”,並且,已在某些問題上達成了“秘密協議”。
赫魯曉夫盡管在北京的三天中對毛澤東老大不高興,還是竭力掩飾了雙方的分歧,與中方共同寫作了一篇水平很高的官樣文章,給世界留下一片迷霧。
直到1993年8月,台灣《青年報》發表的一篇題為“炮戰前夕,金馬已成舉世矚目焦點”的文章依然一口咬定,1958年赫氏北京之行,就是為密謀炮擊金門而來,毛澤東敢對金門下手,就是由於蘇聯的唆使和慫恿。
幾十年了,台灣堅持的就是這麼一個觀點。但隻要認真閱讀《公報》就會知曉,其中不僅沒有提到台灣問題,甚至連“台灣”二字都未出現,這當然不是一種無意的疏忽。事實上,毛、赫晤談不快,中方根本就沒有向蘇方談及炮擊金門一事,這使得20天後金門落下炮彈,感到震驚和惱怒的,不光是台北和華盛頓,還有一個莫斯科。赫魯曉夫氣得大叫大嚷:這麼重大的事情,毛澤東竟連一個招呼也不打,這算什麼親如兄弟?!毛澤東自有他的道理:中國人解決自家事,為什麼要向你莫斯科打報告,非得得到你的批準?究竟中蘇會談對日後的炮擊金門是否產生了影響,毛澤東本人從未談及,而很多人認為:赫氏造訪北京,隻能堅定了毛澤東要打這一仗的決心,你赫魯曉夫要同美國搞緩和,我偏要同美國搞一點點緊張,看你怎麼辦?炮擊金門的主題是懲罰台灣,警告美國;副題是在蘇聯麵前顯示獨立性,表示決不同帝國主義妥協的決心。
中蘇北京會談內裏與表象的不一致對打響後的炮戰,其影響亦是雙重並相當微妙的。
艾森豪威爾對中蘇《公報》的措辭感到某種程度的憂慮並不奇怪,因為自朝鮮戰爭開始,預測一旦中美間發生大規模戰爭,蘇聯將在何種情況下以何種方式介入,已是美國中央情報局的重大戰略研究課題。盡管中情局早就得出結論,“在中國長江以南發生任何級別的戰爭都不會導致蘇俄的直接加入”,艾森豪威爾仍不能不審慎看待中蘇間“牢不可破的團結”,不能不認真作出種種假設,如:美國在台灣海峽使用武力,可能麵臨同蘇聯直接對抗的風險;對中國使用原子彈,將促使中國從蘇聯獲得同類毀滅性武器;美軍在中國大陸南部大規模登陸,將導致蘇聯乘機從其歐洲領土大規模西進,等等。中央情報局未能及時幫助艾森豪威爾讀出中蘇《公報》在熱情洋溢的言辭下所掩飾的巨大分歧,迫使艾氏在采取任何行動前均須瞻前顧後,三思而後行。
毛澤東同樣亦不可能隨心所欲,放開手腳地大幹。既知蘇聯的支持將極其有限,故大炮一響,理想的結局隻能是既表達了懲戒的意誌,又不可導致事態失控。蔣介石不難對付,但現在就同美國在台灣海峽打一場主要較量海空力量的大規模戰爭,老實講,實力不夠,時機也不成熟。
赫魯曉夫到北京來的真是時候,作為事業和聲威正處於巔峰狀態的全球超一流政治人物,來了即便啥也不談,就是爬爬長城當一回“好漢”,逛逛皇城拍照留念,或在昆明湖蕩舟沏一壺龍井品嚐中國滋味,都將讓世界絞盡腦汁費一番猜測。台灣甚至瞎猜猜到了今天。
摘自《八二三金門大炮戰——1958年國共台海炮戰全揭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