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8章 經典實錄(6)(2 / 3)

如一位女孩問自己的戀人:“小張,你怎麼夏天胖,冬天瘦啊?”

男孩應聲而答:“這叫熱脹冷縮嘛!”一句話逗得女孩咯咯笑個不停。

這裏,男孩對“熱脹冷縮”作了別解。

詞語有它固定的含義,絕大多數不能按其字麵的意思來解釋,而別解詞義法卻偏偏“顧名思義”,突破人們固定的思路或者跳開常理,從而產生幽默感。

靜態的詞語大多是多義的,但是在一定的語境之下使用就轉化為動態了。一般的動態詞語則變成單義,別解詞義法就是利用語言的多義性,即明知是甲義,偏理解為乙義,有意混淆它們,使之產生意想不到的語言效果。

如:A正呆坐著,B走過來和他鬧著玩,在他頭上故意摸了一把。A說:“欺負人家幹嗎?”B微笑答道:“欺負人家與你何幹?”B的答話使得A也不由地笑了,小玩笑開的很是成功。

我們知道,代詞“人家”可以指別人,也可以指說話人自己。A說的“人家”很明顯指的是後者,但B卻故意將“人家”理解為前者。這樣,即然是“別人”,當然與“你”沒有什麼關係!詼諧風趣,令人讚歎!

別解詞義法除了經常“顧名思義”、“利用多義”之外,還常利用音同音近的諧音,如歇後語,即是用這種別解詞義的手法創造成功的。當你使用這些歇後語時,也就是在不知不覺地使用別解詞義法。如:

嗑瓜子嗑出臭蟲來了———什麼仁(人)兒都有石頭蛋子醃鹹菜———一鹽(言)難近(盡)一二三五六———沒四(事)從上麵我們可以看出,理想的語言效果往往產生在故意曲解某些詞語的含義中。所以,當你使用別解詞義法時,一定要讓人感到你是故意曲解詞義,而不是“無意”。否則,也許會讓人以為你是天下第一號的大傻瓜。當然,特定的語境加你的聰慧,會使你成功的。

偷換概念、變換詞義

偷換概念法就是把概念的內涵暗暗地偷換或轉移,概念被偷換得越離譜、越隱蔽,概念的內涵差距越大,幽默的效果越強烈。

從前,有個財主特別吝嗇、奸詐。長工們工作一整年不但拿不到分文工錢,反倒欠他不少債。因而再也無人肯給他幹活了。財主無奈,貼出告示,原出高價雇人幹活。

這時,有個年輕人叫倪剛的,願意給他幹活,財主答應給他一年30塊大洋的工錢。但定下兩條規定:一是別人不吃的東西你都得吃;二是別人不幹的活你都得幹。如果違反一條,就扣除全年的工錢,倪剛全都答應了。

這天,正逢中秋節,財主家的祖先靈位前擺滿了肉果之類的供品。倪剛從外麵進來,看到滿桌供品,抓起就吃。財主氣壞了,要扣除他全年的工錢,可是倪剛不慌不忙地說:“老爺,你不是說別人不吃的東西我都吃嗎?我看到供品在這兒放了一整天都沒人吃,我才吃掉。我正是按你的吩咐做的,你憑什麼扣我的工錢呢?”財主一下被問住了,不敢克扣工錢了。大年初一這天,財主又叫倪剛出去幹活,並說:“別人幹什麼,你也幹什麼,反正不能呆在家裏。”倪剛出門看見有一家死了人在路邊挖墳坑,於是他跑到財主家的田地也挖了一個墳坑。財主知道後,氣得兩眼發昏,破口大罵倪剛:“你這喪門星,大年初一敗壞我家的財路,一個子也別想要,還不快滾!”可是倪剛又理直氣壯地回答財主說:“是你硬要我今天去田地幹活,並說,別人幹什麼,我也幹什麼。你又憑什麼不給我工錢呢?”

財主氣得沒法,又怕倪剛力大無比,弄僵了不好收場,隻好乖乖地照付了30塊大洋給倪剛。

倪剛兩次對付財主的辦法用的就是偷換概念法。財主說的“別人不吃的東西”這一概念顯然不是指供品之類,而是指殘湯剩菜之類,倪剛便巧妙地偷換了一下概念,以前者來代替後者。由於這一概念具有多樣性,財主沒有明確概念的內涵,又能怪誰呢?

同樣,“別人幹什麼”中的“什麼”也是一個多義性的概念,沒有確指。在財主的腦中,它當然不會是指“墳坑”一類,而是指別的活,但倪剛卻巧妙地偷換了概念,用幽默的智慧戰勝了吝嗇、奸詐的財主。

變換詞義法,就是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把聽眾熟知的某詞語的甲義轉換成乙義,從而造成幽默效果的方法。此法在人際交往中運用廣泛。

請看這樣一則笑話:

公園裏有位年輕人給一老婆婆照相,由於技術生疏,欠缺火候,所以讓老婆婆一會兒登上假山旁,一會兒坐在石椅上,折騰了老半天,也沒能照好。老婆婆有點沉不住氣了,說:“小夥子,婆婆我這把歲數了,老胳膊老腿的再這樣折騰下去,我可不找你照啦!”

“那您老要找誰照啊?”

“找大夫照,看看我這老骨頭折了沒。”

對話中,前麵兩個“照”指的是“照相”,在聽者心裏形成“定勢”,概念明確,印象深刻。而後一個“照”突然變換詞義,變為用X光“照”,即上醫院拍片檢查是否骨折,造成很大的變異,因此幽默感便形成了,老婆婆的話則顯得十分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