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知,人類常常對於某些事物的記憶及認識,無法保持清楚的印象。所以,當我們要向別人說明一些連自己都認識不清楚的事物時,要求對方能充分的了解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不清楚、不明確的說明,無法成為采取行動的依據,因此容易造成對方的不信任。所以,在說明事物之前,最重要的是自己必須先完全了解所說明的事物。
2.讓對方充分了解的原則。
當自己對某事物了解相當清楚時,其程度與對方的所知是有差距的,所以你在說明時,無法順利流暢進行下去,是理所當然的。想讓對方充分了解,必須遵守以下幾點原則。(1)對了解的事物維持著高度的興趣。
(2)讓對方明白了解這件事,對自己未來的工作會有很大的幫助。
(3)是否做過類似的工作。換句話說,有沒有基本的知識或經驗。
遵守這三項原則,得到的結果會大不相同。對事物維持著高度的興趣,並認知它對本身未來的工作有莫大的助益,再加上基本的知識,將可快速地讓對方了解。
當自己了解某事物之後,準備進行說明時,如果發現對方並沒有興趣該怎麼辦?若對方基本上對此事物不感興趣,並覺得對他不重要,加上沒有基本知識的話,要讓對方充分的了解是很難的。
向對方進行說明時,假設說明者的了解程度隻有三分,而說明者也以三分的程度向對方說明,對方會清楚嗎?準確的說,想讓對方達到充分了解的地步時,說明者必須要有十分的程度才能辦到。
大家熟悉的伊索寓言中,有一則這樣的故事。有一天伊索在田裏工作,看見遠處來了一位似乎曆經千裏跋涉的旅人。當旅人走到伊索麵前時,問道:“年輕人,我已行走多日,請問我還需要再花多少時間才能走完全程?”伊索停下手邊工作,說:“嗯,你先走走看!”旅人:“我知道要走,但我是問你還要花多少時間。”伊索還是回答:“你先走走看。”旅人以一副不悅的表情,邊走邊嘀咕:“這個人真冷漠,提示一下都不肯。”目送旅人的伊索,待他走了20公尺左右之後,向旅人喊說:“喂!再五天就走完了。”
這一則故事告訴我們,年輕人精力充沛,也許隻要三天就可以走完。但身心已經相當疲憊的旅人,因走路的速度較慢,所以需要花上五天左右的時間。所以,我們必須先仔細的觀察對方之後,再提出適當的應對辦法,而這也是所謂的“因材施教”。
如果你和對方都是從事家電方麵的工作,談話之間,可以盡量使用專業用語。但是,如果彼此從事的行業不一樣,專業用語就要盡量避免了。其他諸如使用學術用語、外語等,道理也是一樣。
方言也是如此。本地方言對自己來說,是出生後便開始接觸、學習的語言,但由於對方生長的環境不同,所以容易產生無法理解或誤會的情形。所以,利用方言做說明時,必須注意對方是否真正的了解其中的含意。
要使對方了解說話內容的要點如下:
(1)條例式的說明。當說明的事項繁多時,可用條例式的說明方式提出。例如:“對於機械方麵的說明有三點。第一,使用前的準備。第二,使用中的注意事項。第三,使用後的保養。”排出先後次序,再依順序逐一進行。如此一來,更能有效地讓聽者集中精神。
(2)循序漸進地告知。任何事物,都需按部就班。好比下棋,要先知道如何擺棋,進一步再講究每個棋子的特性和走法。
(3)重要事項必須反複提醒。不要以為隻要說明一次,對方就會完全的了解。一般人都是健忘的,經過一段時間之後,必須一再重複地提醒,以加深對方的印象。一再地重複重要的事項,雖有提醒的作用,但是如果太過頻繁,也會造成情緒的反感。“又在老調重彈了。每天說,不累嗎?”例如:宣傳工業安全時,為了達成同仁的共識,可以利用新聞媒體的報導進行輔助說明:“今天的報紙都看過了嗎?發生這樣的事故,就是因為平時沒有注意工作場所的安全。就像我經常說的,哪些地方有危險必須格外的小心。”如此才能讓對方樂意地接受。(4)提出具體的佐證。所謂具體的佐證,並不是隻有嘴上的長篇大論而已。隻用言語的說明就要讓對方完全了解的話,是件很困難的事。所以在說明的時候,必須配合相關的資料、樣本、圖表或是模型加以說明。有了尺寸、樣式等,對方的視覺因受到了刺激,就更加清楚了。例如:營業部長集合了所有的營業員,說明今年的營業狀況:“你們知道今年的營業額要比去年減少了很多百分比嗎?再不努力的話,年底大家都會不好過的。”諸如以上的說明方式,相信還有許多人無法清楚目前的狀況。相對地,當部長把去年和今年的營業圖做比較的話,大家馬上就會發覺:“哇!差那麼多,不加油不行了!”3.確定對方是否完全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