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煉丹術:熱能驅動的養生崇拜(3 / 3)

無獨有偶,宋代文獻《丹房須知》和《太平禦覽》也記載了製作人工炭的技法。前者稱,魏晉名士葛洪曾把炭木搗碎,“糯米拌和”,團成雞蛋大小,曬幹後用於煉丹。因為其結構疏鬆,加到火中,可迅速燃燒,溫度較高。後者則說,在中原河洛一帶,木炭被砸成粟狀顆粒,然後“以物和之,作獸形”,點火後“赫赫然”,熱效甚佳。

采熱技術實驗室

古代術士的煉丹活動盡管不無荒誕之處,但對後世采熱技術也是有曆史貢獻的。他們通過長期的試錯實踐,逐漸篩選和甄別出了各種燃料的熱效率差異,使後人得以在采暖、炊事和冶煉的過程中相對科學地調配燃料種類。唐代文獻《丹方鑒源》曾根據上述不同燃料的熱效率,對其煉丹功用的差異進行過評述。作者獨孤滔認為,馬糞重在“養火”,熬製丹藥時力大而久。“蝟脂”即刺蝟油,對於添有雄黃的藥劑特別適宜。牛糞火對含銅的丹藥效果較好,可“抽銅暈”。穀糠燃燒起來熱力平均且持久,長時間熬藥的效率比其他燃料要高。若要“養汞”,則宜用竹火,因為竹火“性慢”。作者把煤炭稱為“青剛”,讚其熱效“大有力也”。

事實上,古代煉丹活動在選擇燃料時雖然有所側重,但一直是綜合運用的,很少單獨使用一種燃料貫穿全程。唐代丹經《龍虎還丹訣》顯示,煉丹家往往在不同環節使用不同燃料,以控製丹爐內溫度升降的節奏。先用柴薪炙烤丹爐,再用木炭“以武火燒之”,最後又依次以牛糞、穀糠和白炭調節爐溫。

同時期的《太古土兌經》則記載了煉丹家根據金、銀、銅、鐵、鉛的不同熔點選定加熱時長的細節。該書稱,“金性柔而實重”,煉丹時用牛糞加熱最妙,鼓風300“下”;銀和銅都用木炭,分別為200“下”和300下左右;鐵用煤炭,不超過500“下”;鉛則需要更多熱力,無需計數。學者容誌毅發現,古代煉丹家的這種取熱手法,是與上述各金屬的熔點基本相稱的,但一“下”為多少時間,目前尚不得而知。《天工開物》也記載了煉製銀朱的方法。作者宋應星認為,要控製加熱時間,隻有三炷香燒完,才能得到銀朱,時間過長和過短都難以奏效。

煉丹活動的成敗,關乎服用者的性命。因此煉丹家不但重視燃料構成的科學配比,對火候和加熱方法也極為講究。在目前所見的丹經文獻裏,涉及燃料與控溫技術的文字遠遠多於爐內添加物的相關內容。東漢《魏伯陽七返丹砂訣》作者認為,煉丹之要,在於“三花”。黃童君進一步解釋說:“三花者,火也,其要在節候”。宋代術士程了一在《丹房奧論》一書中告誡同行:“凡修煉三黃,須當知藥性、火候”,如果不考究“藥性之緩急,火候之輕重”,爐中餌料就會化成火燼,“雖悔何及”。一些煉丹家甚至不無敬畏地談及采熱技術的高深——“萬卷丹經,秘在火候”,“藥物盡知,火候難準”。

唐代《九轉靈砂大丹資聖玄經》載,煉丹需要武火時,“從寅時下火四兩,卯時六兩,辰時半斤,如此續續一斤,二斤,三斤……用去皮淨炭二十四斤即止”。若需文火,則是“第一日頂火二兩,第二日頂火三兩,第三日頂火四兩,第四日頂火五兩,邊火四兩,共計九兩。五日頂火四兩,邊火各一兩,共計下火半斤”。如果需要迅速反應,多用鼓風催火。《九轉青金靈砂丹》曾記載了一種用牛皮或紙張做成的鼓風裝置,形狀“似銀匠家用的風袋一般”。

隨著古代醫學的不斷發展,以及服食丹藥者的不老夢碎,丹藥逐漸隨著帝國時代一起淡出了曆史。但煉丹家在傳統燃料技術領域的探索,無疑是後世中國所應予珍視的。當然,“假求外物以自堅固”的養生之道並沒有退隱。熱衷於大補而非健身的習慣,依然在國人對於食物和健康的想象中若隱若現,偶爾甚至還會引發莫名其妙的群體性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