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量+見識=成功創業開頭先問這樣一個問題:什麼樣的人最適合創業?答案是:賭徒。為什麼呢?
道理很簡單,創業本身就是一項冒險活動。賭徒最有膽量,敢下注,想贏也敢輸,所以,他們最適合創業。科學研究發現,賭徒的心理承受能力遠遠超過普通人,而創業正是最需要強大心理承受能力的一種活動。
專家在研究中發現,大凡成功人士都有某種程度的賭性,企業界人士尤其如此。很多創業者在創業的道路上都有過“驚險一跳”的經曆,這一跳成功了,就可以功成名就,一飛衝天;要是跳不成,就隻好鳳凰涅盤了。
由此可見,在創業的道路上不僅需要你有膽,更要有識,唯有二者兼備,風險才能轉化為財富。
俗話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你想創業當老板,冒險精神是必不可少的。正所謂“無限風光在險峰!”創業與冒險有著天然的聯係,沒有膽量冒險,注定隻能是平庸者。
日本三洋電機的創始人井植歲男,成功地把企業越辦越好。
一天,他家的園藝師傅對井植說:“社長先生,我看您的事業越做越大,而我卻像樹上的蟬,一生都坐在樹幹上,太沒出息了。您教我一點創業的秘訣吧?”
井植點點頭說:“行!我看你比較適合園藝工作。這樣吧,在我工廠旁有兩萬坪空地,我們來合作種樹苗吧。一棵樹苗多少錢能買到呢?”
“40元。”
井植說:“好!以一坪種兩棵計算,扣除走道,2萬坪大約種25000棵,樹苗的成本是不是100萬元。三年後,1棵可賣多少錢呢?”
“大約3000元。”
“100萬元的樹苗成本與肥料費由我支付,以後三年,你負責除草和施肥工作。三年後,我們就可以收入600多萬元的利潤,到時候我們每人一半。”
聽到這裏,園藝師傅卻拒絕說:“哇?我可不敢做那麼大的生意!”
最後,他還是在井植家中栽種樹苗,按月領取工資,白白失去了致富良機。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成功地賺大錢,非得有膽量冒險不可。隻有敢於冒險,行前人未行之路,幹前人未竟之事,才能開辟一片新天地。
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總裁王傳福,原本隻是一文不名的農家子弟。那麼,是什麼成就了他青年創業的神話呢?用他自己的話說,“最關鍵的是要有冒險精神”。
1966年,王傳福出生在安徽省無為縣一戶普通農民家庭。在他讀初中時家裏發生了變故,心靈的創傷讓他變得沉默寡言。但他堅信,沒有比腳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遠的路,隻要靈魂不屈,一定會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1987年,王傳福從中南工業大學冶金物理化學係畢業進入北京有色金屬研究院。在讀研究生期間,他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電池研究中去。僅僅5年的時間,王傳福便被破格委以研究院301室副主任的重任,成為當時全國最年輕的處長。1993年,研究院在深圳成立比格電池有限公司,由於和王傳福的研究領域密切相關,王傳福順理成章成了公司總經理。
在有了一定的企業經營和電池生產的實際經驗後,王傳福發現,作為自己研究領域之一的電池行業裏,要花2萬~3萬元才能買到一部大哥大,國內電池產業隨著移動電話的“井噴”方興未艾。作為研究方麵的專家,眼光敏銳獨到的王傳福心動眼熱,他堅信技術不是什麼問題,隻要能上規模,就能幹出一番大事業。於是,他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脫離比格電池有限公司單幹。
脫離具有強大背景的比格電池有限公司,辭去現有的總經理職務,這在一般人看來太冒險了。但王傳福相信:最燦爛的風景總在懸崖峭壁,富貴總在險境中凸現。
1995年,王傳福向表哥借了250萬元作為啟動資金,在深圳注冊成立了比亞迪科技有限公司。
成立一個公司並不難,生產一個產品也不難,難的是怎樣才能將盡可能少的投入演變為盡可能多的產出,這就需要眼光,需要冒險。而王傳福擁有的最大資本,就是戰略眼光和冒險精神。
在當時,日本充電電池一統天下,國內的廠家多是買來電芯搞組裝,利潤少,根本沒有競爭力。如何打開局麵?經過一番考慮,王傳福決定依靠自身技術研究優勢,從一開始就把目光投向技術含量最高、利潤最豐厚的充電電池核心部件——電芯的生產。事實證明,王傳福這一招可謂是後發製人、一招致命的關鍵所在。
不久,王傳福在一份國際電池行業動態中發現,日本宣布本土將不再生產鎳鎘電池,而這勢必會引發鎳鎘電池生產基地的國際大轉移,王傳福立即意識到這將為中國電池企業創造前所未有的黃金時機,於是他決定立即涉足鎳鎘電池生產。
在鎳鎘電池領域站穩腳跟後,不甘寂寞的王傳福又開始了鎳氫電池的研發,並從1997年開始大批量生產鎳氫電池。
2000年,王傳福投入大量資金開始了鋰電池的研發,並很快擁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成為摩托羅拉的第一個中國鋰電池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