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是互動課堂教學的主體。在互動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主要表現在兩方麵:一是要引導孩子自我發展,自我教育。互動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孩子自我發展。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主要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因此在互動教學課堂中,教師應引導孩子自主發展。二是教師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用真摯的感情和語言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清楚這節課的學習內容,並製訂學習目標。當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活動中的一員,更是學習活動的主角時,他們就會配合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積極主動地參與師生間的互動,學習就會由原來的被動轉化為主動,這樣就為以後的互動式教學奠定了基礎。
五、小學語文教學互動對策
1.巧設問題情境
問題,可啟發學生思維,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從教學實際出發,以生活實際為素材來設置問題情境,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討論,抑或讓學生自主探究。
2.創設遊戲情境
在小學階段,學生通常好動、愛玩,教師應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圍繞教材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以調動學生的參與性,讓學生在遊戲中學習知識,加強情感互動。如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教師可設計多種遊戲,如拚字成詞、擺拚音卡片、編寫《知識寶典》、“擂台賽”等,以達到寓教於樂的目的。
3.加強實踐體驗
實踐、動手操作,可增強學生的知識體驗,讓學生在實踐中提出問題,學習知識,運用知識。教師應根據課文內容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在教學《黃果樹瀑布》一文時,教師可引導學生繪製遊覽路線圖。課文學習後,教師還可讓學生做“小導遊”,向其他同學介紹黃果樹瀑布的美景。這樣,學生便在實踐體驗中加深了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4.讀寫訓練
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全麵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如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可穿插寫作訓練。在語文教材中,有些文章的結尾含蓄深刻,讓人意猶未盡,這時教師就可引導學生在轉變課文原意的前提下對其續寫,從而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加深對文章理解。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互動式教學,是教學觀念與教學策略的革新,落實了以學生為主的教學理念,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推動了師生間信息、情感、思維的全麵互動,提高了語文教學質量,提升了學生的整體素養。
【作者單位:四川省內江市東興區高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