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也談閱讀與寫作的關係(下)(1 / 2)

也談閱讀與寫作的關係(下)

讀寫指津

作者:徐大才

閱讀對寫作盡管有許多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它的作用也是有限的,通過閱讀並不能了解到寫作的全部奧秘。閱讀看到的文章是靜態的寫作成品,至於寫作實踐的動態過程,寫作主體如何感知、構思、組織、表達、修改,其中經曆了多少的反複與曲折,通過閱讀是難以知道的。

不管作者有多高的寫作素養,多豐富的生活積累,經過複雜的精神活動後,終歸要落實到寫作實踐中去。寫作實踐是個非線性、非靜態的動態過程。對於學生來說,重要的不是要了解文章——寫作成品是什麼樣的,而是要了解文章是怎樣寫出來的。隻有了解、領悟文章的寫作行為過程,才能最終學會寫文章。

況且,看(讀)和做(寫)畢竟是兩回事。“事非經過不知難”,看到的並不能代替寫作者的親身實踐。譬如學習遊泳,如果隻是讀遊泳指南,即使背得滾瓜爛熟卻不到水裏實踐,依然是無濟於事的。

寫作,是寫作主體向自己的寫作目標(文章)逐漸趨近的過程。這個過程要經曆許多困難。“世界上沒有比語言的痛苦更強烈的痛苦了。”(納德鬆)閱讀不能親身體會到寫作的語言痛苦,即把自己的所想化為文字的痛苦。沒有經曆這些痛苦,就不能獲得駕馭語言的能力。

可見,閱讀和寫作還存在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對寫作又是非常重要的。閱讀所獲取的知識並不包含寫作能力所需要的全部要義。閱讀對寫作的確有一些幫助,但它隻是寫作的必要非充分條件。一味地寄希望於“讀了就會寫”“閱讀程度提高了,寫作程度也會提高”是靠不住的。正如葉聖陶所說,“寫作是‘行’的事情,不是‘知’的事情。要動腳,才會走;要舉手,才會取;要執筆,才會寫作。”(《葉聖陶論創作》)語文教學要做的就是消除這段距離。

以往我們注意較多的是讀對寫的單向作用,而忽略了寫對讀的作用。實際上,寫對讀同樣也有幫助作用,二者的關係是雙向互動的。

寫能包含讀。要進行寫作,自然就得讀書。但讀不包含寫,閱讀行為中不包含寫作行為。閱讀是被動吸收的過程,進行的是再造性想象;寫作是主動的表現,進行的是創造性想象。兩者是不同的行為。讀雖然可引發寫作動機,但寫作行為並不能由讀來完成。就閱讀行為而言,並不必然地包含寫作行為。固然在閱讀過程中可以做筆記或寫書評,但隻讀不寫也未嚐不可。在一般情況下,單純的閱讀鑒賞活動或消遣活動就已構成了一個完整的行為過程。寫作行為則不同,寫作行為過程必然包含著閱讀行為。寫作行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前寫作,寫作,後寫作。“前寫作”,指寫作主體的心智發展、技能修養和寫作意念;“寫作”,指萌生寫作動機與作品的構思、行文、定稿;“後寫作”,指作品的閱讀反饋與作者的反思。這三個階段都包含有閱讀。“前寫作”,主體準備狀態的好壞,在相當程度上取決於學識的高低,學識有賴於閱讀,語感、文體感的形成也有賴於閱讀,不少文章寫作的意念也源於閱讀。“寫作”,即文本的創造行為,在寫的過程中不但要“自讀”(邊寫邊讀、邊讀邊寫、邊讀邊改),還要“他讀”(從讀者的角度來“預讀”“審讀”作品)。更為重要的是,在“後寫作”階段,作品問世後必須被閱讀,未經讀者閱讀過的作品隻能算是“半成品”。從某種意義上說,作品是作者與讀者共同完成的。此外,作為作者還得“閱讀”讀者的反饋,反思作品的成敗得失,把經驗與教訓融入自己原有的寫作認知中,至此才可以說完成了一次完整的寫作活動。由此可見,寫作過程中始終伴隨著閱讀,寫作包含著閱讀,寫作對閱讀具有包容性。這也就是為什麼喜歡閱讀的人未必會寫作,而會寫作的人必然常閱讀的原因所在。閱讀與寫作這種內在聯係,應是構成讀寫觀念與教學規範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