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媒體藝術對空間領域關係的探討
隨著數字媒介成為信息主要載體,我們所感知的時空被壓縮,具象的邊界與圍合係統不再是指引我們理解空間抽象關係的唯一因素。換句話說,我們比以往更難以真切地感知和體驗我們所處的空間及深度,這同時也為新媒體藝術的表現模式帶來了新的可能。一些新媒體藝術作品的空間形式在一定意義上解析了當代社會生活模式中公共和私有空間的劃分逐漸含混的特征:“非物質”化的網絡虛擬空間正不即不離地疊加在我們熟悉的物質空間之上,並消解著物質空間的連續性。於是公共和私有空間的對立變得虛假和無法辨別。按照亨利·列斐伏爾的觀點,空間形態不僅隱含著複雜的社會關係,而且作為一種物質力量反過來引導和限製了人類的社會活動與生存方式。而這種關係的複雜性以及當代人的生存方式如何被影響恰恰成為新媒體藝術家樂於探尋的價值所在。
在這裏,空間著力傳達的不是容納物體的邏輯環境,而是使物體和觀者的位置關係得以成立的創意造型方式。以此為切入點,新媒體藝術作品越過了傳統空間布局觀念和視覺感知的藩籬,試圖針對可進入程度差異所造成的領域進行解答。李頌華2004年的作品《遠程寫生》利用網絡視頻觀察對方現場裏的模特寫生,同時網民可以實時觀看作品的整個過程。作品中所畫和網民所見的均為數字化處理過的影像,意指傳統的繪畫形式概念在網絡技術的作用下被重新定義。而且,更關鍵的是虛擬空間中畫家、模特、觀眾之間的空間關係使兩個現實場所原有的可進入程度的領域特質發生變化,網絡虛擬技術狀態上所形成的公共空間與私有空間的關係被思考和探討。
結語
空間和時間是人們把握世界最基本的構成元素。作為時空的體驗者,人們在其中感知自身的存在。對於空間的秩序,人們能夠通過所處的位置關係感知。但是從現代繪畫開始,我們在麵對這種既定的客觀空間秩序時即表現出矛盾和抵觸。而新媒體藝術家不僅從虛擬幻象的視覺感知層麵,並且從空間意識的觀念係統有意識地強調了偶然和不確定的空間關係。通過藝術家營造的氛圍,觀眾不難感受到作品所傳達的空間意義。其中,左右觀眾審美反應的除了作品本身的形式,還有觀眾和作品的互動體驗。這種體驗更使得新媒體藝術作品及其空間語言不再停留於符號與象征的關聯。
(注:本文為上海市高校青年教師培養資助項目,項目編號:sjr 11010)
參考文獻:
[1]邱誌勇.媒體影像、科技空間與沉浸身體之間——論新媒體藝術中的體現美學[J].時代建築,2008(3).
[2]海德格爾.海德格爾選集上卷[M].上海:三聯書店,1996.
[3]尼古拉斯·米爾佐夫.視覺文化導論[M]. 倪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4]Friedman,Robert,Merleau Ponty’s Theory of Subjectivity[J],Philosophy Today(Fall),1975.
作者單位:董斌,上海金融學院
方睿,上海理工大學出版印刷與藝術設計學院
(責任編輯: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