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1961),美國作家。出身於鄉村醫生家庭。中學畢業後即從事寫作,做過記者。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法國和意大利做過戰地救護工作,曾受重傷。戰後矯居巴黎。1926年以發表長篇小說《太陽也升起來了》聞名。1936—1939年參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戰爭。晚年流露悲觀情緒,1961年自殺身亡。著有《永別了,武器》《第五縱隊》《戰地鍾聲》,中篇小說《渡河入林》《老人與海》等,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
作家的任務是不會改變的。作家本身可以發生變化,但他的任務始終隻有一個,那就是寫得真實,並在理解真理何在的前提下把真理表現出來,並且使之作為他自身經驗的一部分深人讀者的意識。
沒有比這更困難的事情了,正因如此,所以無論早晚,作家總會得到極大的獎賞。如果獎賞來得太快,這常常會毀掉一個作家。如果獎賞遲遲不至,這也常常會使作家憤懣。有時獎賞直到作家去世後才來,這時對作家來說,一切都已無所謂了。正因為創作真實、永恒的作品是這麼困難,所以一個真正的優秀作家遲早都會得到承認。隻有浪漫主義者才會認為世界上有所謂“無名大師”。一個真正的作家在他可以忍受的任何一種現有統治形式下,幾乎都能得到承認。隻有一種政治製度不會產生優秀作家,這種製度就是法西斯主義。因為法西斯主義就是強盜們所說出的謊言。一個不願意撒謊的作家是不可能在這種製度下生活和工作的。
法西斯主義是謊言,因此它在文學上必然是不育的。就是到它滅亡時,除了血腥屠殺史,也不會有曆史。而這部血腥屠殺史現在就已盡人皆知,並為我們中的一些人在最近幾個月所親眼目睹。一個作家如果知道發生戰爭的原因,以及戰爭是如何進行的,他對戰爭就會習慣。這是一個重要發現。一想到自己對戰爭已經習慣了,你簡直會感到吃驚。當你每天都在前線,並且看到陣地戰、運動戰、衝鋒和反攻,如果你知道人們為何而戰,知道他們戰得有理,無論我們有多少人為此犧牲和負傷,這一切就都有意義。當人們為把祖國從外國侵略者手中解放出來而戰,當這些人是你的朋友,新朋友、老朋友,而你知道他們如何受到進攻,如何一開始幾乎是手無寸鐵地起來鬥爭的,那麼,當你看到他們的生活、鬥爭和死亡時,你就會開始懂得,有比戰爭更壞的東西。膽怯就更壞,背叛就更壞,自私自利就更壞。在馬德裏,上個月我們這些戰地記者一連19天目睹了大屠殺。
那是德國炮兵幹的,那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屠殺。
我說過,對戰爭是會習慣的。如果對戰爭科學真正感興趣(而這是一門偉大的科學),對人們在危急時刻如何表現的問題真正感興趣,那麼,這會使人專心致誌,以至於考慮一下個人的命運就會像是一種卑鄙的自愛。
但是,對屠殺是無法習慣的。而我們在馬德裏整整目睹了19天的大屠殺。
法西斯國家是相信總體戰的。每當他們在戰場上遭到一次打擊,他們就將自己的失敗發泄在和平居民身上。在這場戰爭中,從1937年11月中旬起,他們在西部公園受到打擊,在帕爾多受到打擊,在卡拉班切爾受到打擊,在哈拉瑪受到打擊,在布裏韋加城下和科爾多瓦城下受到打擊。每一次在戰場遭到失敗之後,他們都以屠殺和平居民來挽回不知由何說起的自己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