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州好豬肉,價錢如泥土,
貴者不肯食,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
飽得自家君莫管。
看他的說法,是晚上煮了第二天早晨吃,無他秘訣,小火慢煨而已。也是循蠟頭燉肉的原理,就是壇子肉的別名吧?
一日,唐嗣堯先生招餘夫婦飲於其巷口一餐館,雲其佛跳牆值得一嚐,乃欣然往。小罐上桌,揭開罐蓋熱氣騰騰,肉香觸鼻。是否及得楊三郎先生家的佳製固不敢說,但亦頗使老饕滿意。可惜該餐館不久歇業了。
我不是遠庖廚的君子,但是最怕做紅燒肉,因為我性急而健忘,十次燒肉九次燒焦,不但糟蹋了肉,而且燒毀了鍋,滿屋濃煙,鄰人以為是失了火。近有所謂電慢鍋者,利用微弱電力,可以長時間的煨煮肉類,對於老而且懶又沒有記性的人頗為有用,曾試烹近似佛跳牆一類的紅燒肉,很成功。
第四輯
爆雙脆
爆雙脆是北方山東館的名菜。可是此地北方館沒有會做爆雙脆的。如果你不知天高地厚,進北方館就點爆雙脆,而該北方館竟也不知地厚天高硬敢應這一道菜,結果一定是端上來一盤黑不溜秋的死眉瞪眼的東西,一看就不起眼,入口也嚼不爛,令人敗興。就是在北平東興樓或致美齋,爆雙脆也是稱量手藝的菜,利巴頭二把刀是不敢動的。
所謂雙脆,是雞胗和羊肚兒,兩樣東西旺火爆炒,炒出來紅白相間,樣子漂亮,吃在嘴裏韌中帶脆,咀嚼之際自己都能聽到咯吱咯吱的響。雞胗易得,揀肥大者去裏,所謂去裏就是把附在上麵的一層厚皮去掉。我們平常在山東館子叫“清炸胗”,總是附帶關照茶房一聲:“要去裏兒!”即因去了裏兒才能嫩。一般人不知去裏,嚼起來要吐核兒,不是味道。肚子是羊肚兒,而且是厚肥的肚領,而且是剝皮的肚仁兒,這才夠資格成為一脆。求羊肚兒而不可得,豬肚兒代替,那就遜色多了。雞胗和肚子都要先用刀劃橫豎痕,越細越好,目的是使油容易滲透而熱力迅速侵入,因為這道菜純粹是靠火候。兩樣東西不能一起過油炒。雞胗需時稍久,要先下鍋,羊肚兒若是一起下鍋,結果不是肚子老了就是雞胗不夠熟。這兩樣東西下鍋爆炒勾汁,來不及用鏟子翻動,必須端起鍋來把鍋裏的東西拋向半空中打個滾再落下來,液體固體一起掂起,連掂三五下子,熟了。這不是特技表演,這是火候必需的功夫。在旺火熊熊之前,熱油潑濺之際,把那本身好幾斤重的鐵鍋隻手耍那兩下子,沒有一點手藝行麼?難怪此地山東館,不敢輕易試做爆雙脆,一來材料不齊,二來高手難得。
談到這裏,想到北平的爆肚兒。
肚兒是羊肚兒,口北的綿羊又肥又大,羊胃有好幾部分:散淡、葫蘆、肚板兒、肚領兒,以肚領兒為最厚實。館子裏賣的爆肚兒以肚領兒為限,而且是剝了皮的,所以稱之為肚仁兒。爆肚仁兒有三種作法:鹽爆、油爆、湯爆。鹽爆不勾芡粉,隻加一些芫荽梗蔥花,清清爽爽。油爆要勾大量芡粉,粘粘糊糊。湯爆則是清湯氽煮,完全本味,蘸鹵蝦油吃。三種吃法各有妙處。記得從前在外留學時,想吃的家鄉菜以爆肚兒為第一。後來回到北平,東車站一下車,時已過午,料想家中午飯已畢,乃把行李寄存車站,步行到煤市街致美齋獨自小酌,一口氣叫了三個爆肚兒,鹽爆油爆湯爆,吃得我牙根清酸。然後一個清油餅一碗燴兩雞絲,酒足飯飽,大搖大擺還家。生平快意之餐,隔五十餘年猶不能忘。
燴銀絲也很可口。煮爛了的肚板兒切成細絲,燴出來顏色雪白。煮前一定要洗得幹淨才成。在家裏自己煮羊肚兒也並不難。除去草芽之後用鹽巴用力翻來翻去的搓,就可以搓得雪白,而且可以除去膻氣。整個羊胃,一律切絲,寬湯慢煮,煮爛為止。
東安市場及廟會等處都有賣爆肚兒的攤子,以水爆為限,而且草芽未除,煮出來烏黑一團,雖然也很香脆,隻能算是平民食物。
第四輯
瓦塊魚
嚴辰《憶京都詞》有一首是這樣的:
憶京都·陸居羅水族
鯉魚碩大鯽魚多,
當客擊鮮隨所欲。
此間俗手昧烹鮮,
令人空自羨臨淵。
嚴辰是浙江人,在魚米之鄉居然也懷念北人的烹鮮。故都雖然嚐不到黃河鯉,但是北平的河南館子治魚還是有獨到之處。厚德福的瓦塊魚便是一絕。一塊塊炸黃了的魚,微微彎卷作瓦片形,故以為名。上麵澆著一層稠粘而透明的糖醋汁,微灑薑末,看那形色就令人饞涎欲滴。
我曾請教過厚德福的陳掌櫃,他說得輕鬆,好像做瓦塊魚沒什麼訣竅。其實不易。首先選材要精,活的鯉魚鰱魚都可以用,取其肉厚,但是隻能用其中段最精的一部分。刀法也有考究,魚片厚薄適度,去皮,而且盡可能避免把魚刺切得過分碎斷。裹蛋白芡粉,不可裹麵糊。溫油,炸黃。做糖醋汁,用上好藕粉,比芡粉好看,顯著透明,要用冰糖,乘熱加上一勺熱油,取其光亮,澆在炸好的魚片上,最後灑上薑末,就可以上桌了。
一盤瓦塊魚差不多快吃完,夥計就會過來,指著盤中的剩汁說:“給您焙一點麵吧?”顧客點點頭,他就把盤子端下去,不大的工夫,一盤像是焦炒麵似的東西端上來了。酥、脆,微帶甜酸,味道十分別致。可是不要誤會。那不是麵條,麵條沒有那樣細,也沒有那樣酥脆。那是番薯(即馬鈴薯)擦絲,然後下油鍋炒成的。若不經意,還會以為真是麵條呢。
因為瓦塊魚受到普遍歡迎,各地仿製者眾,但是很少能達到水準。大凡烹飪之術,各地不盡相同,即以一地而論,某一餐館專擅某一菜數,亦不容他家效顰。瓦塊魚是河南館的拿手,而以厚德福為最著;醋溜魚(即五柳魚)是南宋宋五嫂五柳居的名菜,流風遺韻一直保存在杭州西湖。《光緒順天府誌》:“五柳魚,浙江西湖五柳居煮魚最美,故傳名也。今京師食館仿為之,亦名五柳魚。”北人仿五柳魚,猶南人仿瓦塊魚也,不能神似。北人做五柳魚,肉絲筍絲冬菇絲堆在魚身上,魚肉硬,全無五柳風味。樊樊山有一首詩《攘蘅招飲廣和居即席有作》:
閑裏堂堂白日過,與君對酒複高歌。
都京禦氣橫江盡,金鐵秋聲出塞多。
未信魚羹輸宋嫂,漫將肉餅問曹婆。
百年掌故城南市,莫學桓伊喚奈何。
所謂“未信魚羹輸宋嫂”,是想象之詞。百年老店,模仿宋五嫂的手藝,恐怕也是不過爾爾。
第四輯
咖喱雞
我小時候不知咖喱粉是什麼東西做的,以為像是咖啡豆似的磨成的。吃過無數次咖喱雞之後才曉得咖喱粉乃是幾種香料調味品混製而成。此物最初盛行於印度南部及錫蘭一帶。咖喱是curry的譯音,字源是印度南部坦米爾語的kari,義為調味醬。咖喱粉的成分不一,有多至十種八種者,主要的是小茴香(cumin),胡荽(coriander)和鬱金根(turmeric),黃色是來自鬱金根。各種配料的成分比例不一致,故各種品牌的咖喱粉之味色亦不一樣,有的很辣,有的很黃,有的很香。
凡是用咖喱粉調製的食品皆得稱之為咖喱。最為大家所習知的是咖喱雞(chicken curry)。我在一九一二年左右初嚐此味,印象極深。東安市場的中興茶樓,老板傅心齋很善經營,除了賣茶點之外兼做簡單西餐。他對先君不斷的遊說:“請嚐嚐我們的牛扒(即牛排),不在六國飯店的之下,請嚐嚐我們的咖喱雞,物美價廉。”牛肉不願嚐試,先叫了一份咖喱雞,果然滋味不錯。他們還應外叫,一元錢四隻筍雞,連汁湯滿滿一鍋送到府上。我們時常打個電話,叫兩元的咖喱雞,不到一小時就送到,家裏隻消預備白飯,便可享有豐盛的一餐。家人每個可以分到一隻小雞,最稱心的是咖喱湯泡飯,每人可以罄兩碗。
其實這樣的咖喱雞可說是很原始的,隻是白水煮雞,湯裏加些芡粉使稠,再加咖喱粉,使成為黃澄澄辣兮兮的而已。因為咖喱的香味是從前沒嚐過的,遂覺非常可喜。考究一點的做法是雞要先下油鍋略炸,然後再煮,湯裏要有馬鈴薯的碎塊,煮得半爛成泥,雞湯自然稠和,不需勾芡。有人試過不用馬鈴薯,而用大幹蠶豆,效果一樣的好。
高級西餐廳的咖喱雞,除了幾塊雞和一小撮白飯之外,照例還有一大盤各色配料,如肉鬆、魚鬆、幹酪屑、炸麵包丁、葡萄幹之類,任由取用。也有另加一勺馬鈴薯泥做陪襯的。我並不喜歡這些夾七夾八的東西,雜料太多,徒亂人意。我要的隻是幾塊精嫩的雞肉,充足的咖喱汁,適量的白飯。
印度人吃咖喱雞飯,和吃別的東西一樣,是用手抓的。初聞為之駭然。繼而一想,我們古時也不免用手抓飯。《禮·曲禮》:“共飯不澤手。”注:“澤,謂捼莎也。”疏:“古之禮,飯不用箸,但用手,既與人共飯,手宜潔淨,不得臨食始捼莎手乃食,恐為人穢也。”意思是說,飯前要把手洗幹淨,不可臨時搓搓手就去抓飯。古已有箸而不用,要用手抓,不曉得其故安在。直到晚近,新疆的一些少數民族不是還吃抓飯抓肉麼?我還是不明白,咖喱雞飯如何能用手抓。
第四輯
燒羊肉
大家都知道北平月盛齋的醬羊肉醬牛肉,製作精良,名聞遐邇。其實夏季各處羊肉床子所賣的燒羊肉,才是一般市民所常享受的美味。月盛齋的出品雖然好,誰願老遠的跑到前門戶部街去買他一斤兩斤的肉?
燒羊肉和醬羊肉不同,味道不同,製法不同,吃法不同。醬羊肉是大塊羊肉燉得爛透,切片,冷食。燒羊肉完全不一樣。燒羊肉隻有羊肉床子賣。所謂羊肉床子,就是屠宰售賣羊肉的店鋪,到了夏季附帶著於午後賣燒羊肉。店鋪全是回教人的生意,內外清潔,刷洗得一塵不染。大塊五花羊肉入鍋煮熟,撈出來,俟稍幹,入油鍋炸,炸到外表焦黃,再入大鍋加料加醬油燜煮,煮到呈焦黑色,取出切條。這樣的羊肉,外焦裏嫩,走油不膩。買燒羊肉的時候不要忘了帶碗,因為他會給你一碗湯,其味濃厚無比。自己做抻條麵,用這湯澆上,比一般的牛肉麵要鮮美得多。正是新蒜上市的時候,一條條編成辮子的大蒜沿街叫賣,新蒜不比舊蒜,特別嫩脆。也正是黃瓜的旺季,切成條。大蒜黃瓜佐燒羊肉麵,美不可言。
離開北平,休想吃到像樣的羊肉。湖南館子的紅燒羊肉,沒有羊肉味,當然也就沒有羊肉特具的腥膻,同時也就沒有羊肉特具的香氣,而且連皮帶肉一起紅燒,北方佬看了一驚。有一天和一位旗籍朋友聊天,談起燒羊肉,惹得他眉飛色舞,涎流三尺。他說,此地既有羊肉,雖說品質甚差,然而何妨一試?他說做就做,不數日,喊我去嚐。果然有七八分相似,慰情聊勝於無,相與拊掌大笑。
·第四輯
烏魚錢
東興樓又一名饌曰烏魚錢。做法簡單,江浙館皆優為之,而在北平東興樓最擅勝場。
烏魚就是墨魚,亦稱烏賊。不是我們這裏盛產烏魚子的烏魚。俗謂烏魚蛋,因蛋字不雅,以其小小圓圓薄薄的形狀似製錢,故稱烏魚錢。而事實上也不是蛋,魚卵哪有這樣大?誰又有本領把它切得那樣薄,那樣勻?我一直以為那是蛋,有一年在青島順興樓飲宴,上了這樣一碗羹,皆誇味美,座中有一位曾省教授,是研究海洋漁產的專家,他說這是烏賊的子宮,等於包著魚卵的胞衣,曬幹之後就成了片片的形狀,我這才恍然大悟。
烏魚錢製羹,要用清澈的高湯。魚錢發好,洗淨入沸湯煮熟,略勾粉芡,但勿過稠,臨上桌時灑芫荽末、胡椒粉,加少許醋,使微酸,殺腥氣。
第四輯
糟蒸鴨肝
糟就是酒滓,凡是釀酒的地方都有酒糟。《楚辭·漁父》:“何不鋪其糟而歠其釃?”可見自古以來酒糟就是可以吃的。我們在攤子上吃的醪糟蛋(醪音撈),醪糟乃是我們人人都會做的甜酒釀,還不是我們所謂的糟。說也奇怪,我們台灣盛產名酒,想買一點糟還不太容易。隻有到山東館子吃糟溜魚片才得一嚐糟味,但是有時候那糟還不是真的,不過是甜酒釀而已。
糟的吃法很多。糟溜魚片固然好,糟鴨片也是絕妙的一色冷葷,在此地還不曾見過,主要原因是鴨不夠肥嫩。北平東興樓或致美齋的糟鴨片,切成大薄片,有肥有瘦有皮有肉,是下酒的好菜。《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馬二先生看見酒店櫃台上盛著糟鴨,“沒有錢買了吃,喉嚨裏咽唾沫。”所說的糟鴨是剛出鍋的滾熱的,和我所說的冷盤糟鴨片風味不同。下酒還是冷的好。稻香村的糟鴨蛋也很可口,都是靠了那一股糟味。
福州館子所做紅糟的菜是有名的。所謂紅糟乃是紅曲,另是一種東西。是粳米做成飯,拌以曲母,令其發熱,冷卻後灑水再令其發熱,往複幾次即成紅曲。紅糟肉、紅糟魚,均是美味,但沒有酒糟香。
現在所要談到的糟蒸鴨肝是山東館子的拿手,而以北平東興樓的為最出色。東興樓的菜出名的分量少,小盤小碗,但是精,不能供大嚼,隻好細品嚐。所做糟蒸鴨肝,精選上好鴨肝,大小合度,剔洗幹淨,以酒糟蒸熟。妙在湯不渾濁而味濃,而且色澤鮮美。
有一回梁寒操先生招飲於悅賓樓,據告這是於右老喜歡前去小酌的地方,而且以糟蒸鴨肝為其雋品之一。嚐試之下,果然名不虛傳,唯稍嫌粗,肝太大則質地容易沙硬。在這地方能吃到這樣的菜,難能可貴。
第四輯
芙蓉雞片
在北平,芙蓉雞片是東興樓的拿手菜。請先說說東興樓。東興樓在東華門大街路北,名為樓其實是平房,三進又兩個跨院,房子不算大,可是間架特高,簡直不成比例,據說其間還有個故事。當初興建的時候,一切木料都已購妥,原是預備建築樓房的,經人指點,靠近皇城根兒蓋樓房有窺視大內的嫌疑,罪不在小,於是利用已有的木材改造平房,間架特高了。據說東興樓的廚師來自禦膳房,所以烹調頗有一手,這已不可考。其手藝屬於煙台一派,格調很高。在北京山東館子裏,東興樓無疑的當首屈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