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前麵“愚蠢”地嘮叨了,似乎與個人形象無關的許多話題。但是,當我們實實在在地將個人與“集團”對比起來時,便發現集團與個體的行為之間,竟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個體在頻繁的彼此接觸中,無論有意與否,都在展現一種形象。這不是一種單純的外在表現。尤其是當個體處於一種“無意”的狀態時,“形象”更是一種本質的內在。這種內在的“形象”是“包裝”所無法真實賦予的。所以,我們說一些明星的膚淺,我們談一些主持人的文化素質低,盡管她們的主持風格是那麼地貼近我們的心靈,但我們敏銳的理性,仍然無情地看到了她們內在的虛缺。中國自古以來就強調“務實”,因為追求外在的美觀,往往是以忽略了內在的修養作為代價的,人的生命有限,在短促的生存之後,我們隻留下一副“臭皮囊”,生前無論如何的瀟灑靚麗,死後也不複長存。所謂“流芳千古”,往往在於他們傳奇的人生,高貴的人格,一種人類心底的奔放的精神。而那些,正是不朽的“形象”。
當方誌敏眼前一亮時,他想到的是魯迅。方誌敏滿懷信任地將《可愛的中國》的手稿托給了魯迅。而那個時候,方誌敏正在獄中,全國處在白色恐怖中,就是在這麼一種情況下,他選擇了魯迅。隻因為魯迅的“形象”太鮮明了,根本不容易受到他人的懷疑。魯迅以其深刻的內涵,贏得了一位共產黨人的崇高的信任。
我們已經羅列了太多的例子,引起你的厭煩絕非我們的本意。我們的“不明智”隻有一個目的,在向往人生的成功時,我們將學會“形象”戰略。
這說法本來就透出一股“財大氣粗”的氣勢,而我們並不因此替換。因為“形象”本身就是以實力為基礎的,本文不厭其煩的舉例,無非就是要向人們說明“外在形象”與“內在形象”的區別,而此時,我們確實相信自己並不苛刻的目的已經達到了。所以才敢冒昧地開始對“形象塑造”的探討。
首先,要有實力基礎,沒有實力,“塑造”便淪為“包裝”,形象便趨於膚淺。如此形象在社會上的地位是經不起時間與知識的衝擊的,而這,正是所謂的“偶像”明星千方百計地向“實力”明星靠攏的外在緣由。因而隻有真正地擁有實力,才不致有朝一日夢醒時分發現自己已是一絲不掛,沒有任何人願意繼續為他(她)作任何的包裝,因為他連“值得包裝”的實力都在時間的洗刷下消失得一幹二淨。縱觀深植人們心目中的偉人,又有哪一個不是以其豐富的內涵,崇高的人格魅力而流芳百世?當我們感受到IBM、微軟、可口可樂在心中已是那麼的清晰而不易抹去時,我們驚歎的隻是品牌背後覆蓋全球的強大實力。
我們的實力較之平常所說的範疇,要來得狹隘。所以,我們不得不關心起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修養。而這是從道德品質來說的。當社會中第三產業出現,服務就開始獲得了真正的應有地位。人們對社會的要求,不再隻是肚子的塞滿。成功的企業都在服務方麵獨樹一幟。“青島雙星”以其道德治廠,而蜚聲海內外。提高員工的道德品質是“雙星”的重要原則。藉此,“雙星”向人展示了完善的形象,並因而邁向成功。回到個體,一些明星偷稅漏稅、辱罵記者、戲弄觀眾,道德修養之低下,使其原有的明星之形象一下子為人所不屑起來。所以,我們以良好的道德品質修養,才能在人際間樹立起必要的“信用形象”。做個可靠的人,也就是最受歡迎的人。
一旦我們完成了以上的自我塑造,所謂內在的“形象”便顯示為“氣質”。那是一種無法虛偽的“形象”。一種綜合的性狀使得虛假無處可藏。而這,正是魯迅先生的成功之處。
我們一生奢談氣質,卻常自以為隻能將之“孤芳自賞”,我們因而自視清高,不願將之與世俗的名利掛鉤。所以在不能不世俗的社會我們淡漠了她。然而,事實上她帶給人們的卻仍脫不開“名利”二字。無論你願意與否,世人卻將“名利”贈予了你。
所以,不妨現實點,我們將“形象”列為人生的戰略。
微笑,在微笑中成功
微笑,是學會辦事的一個基本素質,是與人溝通的最佳名片,是邁向成功之路的通行證。
微笑是人的最寶貴的無形資產,可以說成功從微笑開始,一個不會微笑的人是難以想像的。
世界上最著名的微笑是達芬奇所畫《蒙娜麗莎》的微笑,據說日本有位仁兄被她的微笑所迷,每天都對著這幅名畫盯看兩個小時以上,天長日久以致精神恍惚,不得不被人送到精神病院,足可見微笑的魅力。而真正因微笑走向成功的應首推美國的希爾頓。
從1919年到現在,希爾頓旅館從一家擴展到七十多家,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各大都市,成為全球最大規模的旅館之一。
幾十年來,希爾頓旅館生意如此之好,財富增加得如此之快,其成功的秘訣之一,實賴於服務人員“微笑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