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如,地球兩極存在一個奇特的地貌現象,北冰洋和南極洲,麵積相似,形狀相似,隻是北冰洋海盆是凹進地殼的盆地,而南極洲則是凸出地殼的高地。有人戲稱,如果把南極洲旋轉一個角度,幾乎是不大不小地將南極洲大陸嵌入北冰洋海盆中。人們不禁會問,這是一種巧合嗎?還是有某種沒有被發現的聯係呢?……深海世界由於厚厚的海水阻隔,到目前為止使得人類對海洋的了解隻能是“冰山一角”,少得可憐。大海對於人類來說,許多未知的秘密正等著我們去探索、解答。
海麵是平的嗎人們通常認為,海麵相當平坦,盡管海麵有被風、海底地震等引起的種種波浪和潮汐引起的海麵漲落。
隨著測量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海洋衛星的發射升空,人們發現,甚至在風平浪靜時,全球大洋各處海麵也是坑坑窪窪的,有些區域海麵凸出來,有些區域凹下去,兩者之間最大可相差100多米。因為海麵的凸凹不平是在1000千米以上的廣泛範圍內逐漸變化的,因此,航海者感覺不到海麵凹凸不平。
目前已經發現,全球海洋表麵有三個較大的隆起區域,一個在澳大利亞東北部海區,隆起高達76米;第二個區域在北大西洋,隆起高度是68米;另一個在非洲東南部,隆起區域高為48米。另外,還發現有三個較大凹陷區域,一個在印度半島以南的印度洋上,凹陷深度是112米;另一個凹陷區域在加勒比海,凹陷深度為64米;還有一個區域在加利福尼亞以西,凹陷深度為56米。此外,在巴西沿海和佛德角群島附近區域,也有隆起或凹陷15米左右的幾個區域。
海平麵有升有降現在,人類正麵臨著海平麵上升對人類的嚴重威脅。有人說,溫室效應就是導致海平麵上升的罪魁禍首。其實,問題遠非如此簡單。科學家們研究指出,迄今引起海平麵變化的因素不下十多種。例如導致海水體積變化的就有大陸冰蓋的增減、水圈體積的變化、大洋水溫的變化和大氣溫度的變化等四種。而引起洋盆體積變化的則有岩石圈的分化作用、洋盆的幹涸、大地水準麵的變化等多種。
地質學家告訴我們,在地球的漫長發展曆史中曾經有過7次特大的冰期,每次冰期都引起海平麵大幅度下降,即大陸冰川體積的變化相應引起海平麵的變化。
海洋作為一個開放係統不停地與地球內部存在的水分進行著循環與交流,由於現代地幔水陸續不斷地滲入海中,而導致海平麵正以每年1毫米的速度上漲。科學家計算,在距今6500萬年的新生代以來,由於地球內部地幔水的加入,迄今實際上使海平麵升高了65米。
海水的鹽度、密度和溫度對海平麵的升降具有特殊的作用。據推算,如果全球海水的鹽度從35降低到349,就足可使全球平均海平麵上升19厘米;當全球海水的溫度升高1℃,則海平麵大約相應升高06厘米。由此可見,海水鹽度、密度和溫度雖然造成的效應較小,但它們畢竟是影響海平麵的最基本因素。
海底擴張速率的變化將直接影響海平麵的升降。當海底板塊擴張速度加快時,洋中脊體積變大,結果使海水溢出正常的海岸線而侵入大陸內部,海平麵升高;反之,當海底板塊擴張速度變慢時,洋中脊即變冷收縮,海底下沉,海平麵下降。科學家估計,海底板塊擴張速度每變化10%、並持續1000萬年時,則可產生20米海平麵變化。
總之,引起海平麵升降的因素很多,而且這些因素是相互聯係、相互作用的,它們絕不是孤立的。
海洋與陸地的溫差海麵和陸地比較起來,海洋就像餓極了的孩子似的,貪婪地吸收著太陽送來的熱量,不願把好不容易到來的太陽能量放棄掉;陸地就和海麵不一樣,它的胃口小,不能一下子吸收很多太陽輻射來的能量,剩下的就反射回空中去了。
既然海水吸熱多,為什麼海水會沒有陸地熱?
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陸地是一種不能很好傳熱的固體,既不透明又不流動,太陽即使再厲害些,也曬不透它;因為不能很好地傳熱,曬了一整天,它所吸收的熱量還隻是集中在不到一毫米厚的表層內。而海上的情況就不同了。海水是半透明的,太陽光可以透射到水下一定的深度,也就是說,太陽的輻射能可以達到海水的一定深度之內。經過長期的觀測計算,人們發現到達水麵的太陽輻射能,大約有60%可以透射到1米的深度,有18%可以達到海麵以下10米的深度,人們甚至在海麵下100米深度的地方仍然發現有少量的太陽輻射能。而這些,在陸地上是不可能的。
海水吸熱,不僅胃口大,而且還會把已經吸收的熱量送到透射不到陽光的深層海水中貯存起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