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誰也不知道為什麼這裏的海水沒完沒了地“漏”下去。每天大量的海水究竟都流到哪裏去了呢?

海底玻璃之謎

我們每天都要與各種各樣的玻璃製品打交道,如玻璃杯、玻璃燈管、玻璃窗戶等等。普通的玻璃,以花崗岩風化而成的矽砂為原料,在高溫下熔化,經過成型,冷卻後便成為我們所需要的玻璃製品了。

然而,在很難找到花崗岩的大西洋深海海底,居然也發現了許多體積巨大的玻璃塊,這真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

為了解開這個海底玻璃之謎,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們進行了多方麵的分析和研究。

首先,這些玻璃塊不可能是人工製造以後扔到深海裏去的,因為它們的體積巨大,遠非人工所能製造。

有些學者認為,這種玻璃的形成,有可能是海底玄武岩受到高壓後,同海水中的某些物質發生一種未知的作用,生成了某種膠凝體,從而最終演變為玻璃。如果這是屬實的話,今後的玻璃生產就可以大大改觀了。現在我們製造一塊最普通的玻璃,都需要1400~1500攝氏度的高溫,而熔化爐所用的耐火材料受到高溫玻璃溶液的劇烈侵蝕後,產生有害氣體,影響工人的健康。假如能用高壓代替高溫,將會徹底改變這種狀況。

由於這個設想,有些化學家把發現海底玻璃地區的深海底的花崗岩放在實驗室的海水匣裏,加壓至400個大氣壓力,結果是根本沒有形成什麼玻璃。那麼,奇怪的海底玻璃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迄今仍然是一個未能解開的自然之謎。

死海之謎

死海不是海,而是一個內陸湖,它位於巴勒斯坦和約旦之間的裂穀中,湖麵比海平麵低392米,是世界上陸地最低的地方。在希伯來語中,死海被稱為“鹽海”。這是因為湖水中含鹽度為22%,比一般海水高七八倍,是世界上含鹽分最多的一個水域。

在這樣高鹽度的湖水中,不僅沒有魚蝦,甚至連四周岸邊都沒有任何植物能生存。由於水的密度大,遊人們可以像躺在床上一樣舒適地仰臥在水麵上。

長期以來,在死海的前途命運問題上,一直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死海在日趨幹涸,不久的將來,死海將不複存在;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死海並非是沒有生命的死水,它的前途無量,是未來的世界大洋。

持前一種觀點的人認為,在幾千年漫長的歲月中,死海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不斷蒸發濃縮,湖水越來越少,鹽度越來越高。加上那裏終年少雨,夏季氣溫高達50℃以上。唯一向它供水的約旦河,還要被用於灌溉,所以它麵臨著水源枯竭的危險。1976年,死海水位迅速下降,其南部開始幹涸。以色列曾想用“輸血”的方式——打通死海與地中海——來挽救死海,但地中海本身的平衡也很脆弱,亦有入不敷出之憂。所以,從長遠看,死海似乎隻有死路一條了。

持後一種觀點的人則認為,死海位於著名的敘利亞——非洲大斷裂帶的最低處,這個大斷裂帶還處於幼年時期,終有一天,死海底部會產生裂縫,從地殼深處冒出海水,而隨著裂縫的不斷擴大,會生長出一個新的海洋。這一觀點的有力佐證是,與死海處於同一構造帶上的紅海,其海底已發現了一條深2800米的大裂縫,並且還在緩慢發展,從地殼深處正不斷地冒出水來。

80年代初,人們又發現死海之水正不斷變紅,科學家們經過分析,發現其中正迅速繁衍著一種紅色的小生命——“鹽菌”。其數量之多也十分驚人,大約每立方厘米湖水中含有2000億個鹽菌。此外,人們發現死海中還有一種單細胞藻類植物。看來,死海已名不副實了。

海濱奇石

東山島位於福建省東南部,古稱銅山,是著名的海濱風景區。東山島的聞名,除了美麗的熱帶海濱風光外,還因為島上有一塊奇石——風動石,它被譽為“天下第一奇石”。

風動石,危立於銅山古城東門海濱。石高473米,寬457米,長469米,重20多萬千克,外形像一隻雄兔,斜立於一塊臥地盤石上,兩石吻合點僅有幾厘米見方。當海風從台灣海峽吹來的時候,強勁的風流會使風動石微微晃動,讓人覺得其岌岌可危,可風停後,風動石也隨之平穩如初了。

風動石不僅在風的吹拂下會搖晃,而且人力也能使其晃動。如果找來瓦片置於石下,選擇適當的位置,一個人就能把這碩大的奇石輕輕搖動起來。此時,瓦片“咯咯”作響,頃刻間化為齏粉,奇石搖動的軌跡清晰可見。

1918年2月13日,東山島發生75級地震,山石滾落,屋倒人亡,可風動石卻安然無恙。

“七七事變”後,日軍企圖搬走風動石,日艦“太和丸”用鋼絲索係於風動石上,開足馬力,可多條鋼絲索被拉斷了,風動石卻紋絲未動,最後日軍隻得放棄這一企圖。

風動石曆經滄桑,依然斜立如故。

海中顱骨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