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理論被稱為非線性相互作用,它雖然能解釋許多重要的現象,可是卻不能解釋為什麼當風暴登陸後海上波濤依然存在而微地震卻很快平息的現象,因此海洋微地震的發生依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為什麼印度洋洋麵上有一個窪坑

一次,科學家在觀察人造衛星在印度洋上空飛過時,注意到在某一海域衛星軌道稍稍向上隆起。這說明下麵的地球引力較小。進一步研究發現,這一海域的洋麵上有一個深達90米的奇異窪坑。在寬1900多千米的洋麵上,水麵緩緩地下降。船隻經過這一海域時,難以發現這一窪坑現象。

水麵上為什麼會出現窪坑呢?這似乎令人難以置信。因為誰都會說,水是往低處流的,直流到水麵一樣平為止。然而,這僅是在地球引力保持一致的情況下才如此。按照萬有引力定律,物體間引力的大小,決定於其質量和距離。汪洋大海的海底是起伏不平的,有的地方存在著海底山。局部地殼質量比周圍要大,引力自然也要大一些;而在海底穀的區域,引力就相應略為減弱。地球物理學家對印度洋上出現窪坑的解釋是,在窪坑下麵的海底地殼質量比周圍要小,引力當然也小,使周圍引力較高區域的水不能流進去將窪坑填平。

大洋的洋麵上既然會形成窪坑,同樣也會出現“山頭”。當水下有海底山脈時,那裏的水會將周圍引力較低區域的海水牽拉過去而呈隆起狀態。

深海平頂山之謎

在神秘的深海世界裏,頗令人迷惑不解的,要算是平頂山。平頂山的頂巔,就像是被快刀削過似的那麼平坦。它的名字就是這麼得來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普森頓大學赫斯教授在美海軍任艦長時,曾對太平洋的深度進行過一些探測,每一次都發現了從夏威夷到馬裏亞納群島一帶四、五千米的深海海底,聳立著許多平頂的山峰。以後的進一步測量證實,這些頂巔平坦的山峰,頂巔的直徑約有5海裏,把周圍的山腳計算在內,形成直徑約9海裏左右的高台。山腰最陡的地方傾斜約達32°,再往下形成緩坡,並呈現階梯狀,這些情況是所有海底平頂山的共同特征。

這些深海平頂山,分布在除了太陽和星星以外就看不見其他任何目標的太平洋海底。在這裏,由於它們的形狀獨特,便成了極為突出的海底航標。航行在這一帶的船隻,隻要有一幅反映海底平頂山分布位置和水深情況的海圖使用方位儀和聲波測深儀,就可準確地測定出船位。就這樣,深海平頂山為現代航海作出了貢獻。

凡是存在深海平頂山的地方,一般都是良好的天然漁場。因為當深層水流衝擊深海平頂山時,便產生一種上升水流,深海裏的營養物質隨著上升水流浮至淺層海麵,海水中營養物質一多,就會聚集起眾多的浮遊生物,從而吸引魚群到這裏來覓食,形成良好的漁場。

深海平頂山是怎樣形成的呢?這是正在探索中的一個未解之謎。

無底洞之謎

地球上是否真的存在“無底洞”?按說地球是圓的,由地殼、地幔和地核三層組成,真正的“無底洞”是不應存在的,我們所看到的各種山洞、裂口、裂縫,甚至火山口,也都隻是地殼淺部的一種形態。

事實上地球上確實有這樣一個“無底洞”。它位於希臘亞各斯古城的海濱。由於瀕臨大海,在漲潮時,洶湧的海水便會排山倒海般地湧入洞中。據測,每天流入洞內的海水量達3000萬千克。奇怪的是,如此大量的海水灌入洞中,卻從來沒有把洞灌滿。有人懷疑它有一個出口。然而從20世紀30年代以來,人們做了許多努力,企圖尋找它的出口,卻都是枉費心機。

為了揭開其中的秘密,1958年美國地理學會派出一支考察隊,他們把一種顏色經久不變的深色顏料溶解在海水裏。這種顏料隨海水灌入“無底洞”中。接著他們又查看了附近海麵以及島嶼上的河流、湖泊,滿懷希望地去尋找這種帶顏色的海水,可結果令他們非常失望。難道是海水量太大把顏料稀釋得太淡,以致人們無法發現?

幾年後美國人又進行了一種新的試驗,他們製造了一種淺玫瑰色的塑料小粒。這是一種比水略輕,能浮在水上不沉底,又不會被水溶解的塑料粒子。試驗者把130千克重的這種肩負特殊使命的物質,統統擲入到打旋的海水裏。片刻功夫,這些小塑料粒就像一個整體,全部被無底洞吞沒。試驗者想,隻要有一粒在別的地方冒出來,就可以找到“無底洞”的出口了。然而他們在各地水域整整搜尋了一年多時間,仍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