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情懷 案頭細節
從前,我們窮的時候,母親總說:衣服不怕舊,隻要洗的幹淨。破一點也不要緊,隻要補丁打的整齊。
母親未讀過書,但她的許多觀點卻定格了我的審美取向,樸素、純淨、心存美好!
年少時,母親在灶台上炒菜,我便坐在灶堂口推柴草,母親告誡我,一定要時時將灶堂門口多餘的柴草掃開,否則火會順著柴草燒出來,那我們很快就沒有安身的家了。這大約是我最早接受的關於細節危及全局的教育。
那會兒,江南的農村,夏季最為繁忙,割稻子、插秧,沒歇息的時候,但母親總設法每天去池塘裏清洗全家人的衣服。如此一來,我們總能換上散發著陽光味的夏裝。這讓我的童年,雖然辛勞,卻遠離了汗臭,遠離了泥腥。
很多年之後,我成了職業書畫家。而無論寫到多晚,我一定會將毛筆洗淨,整齊地放在案頭,筆洗中一定換上清水。白天取出來的書一定放回書櫥,多餘的紙一定放回儲藏間,蓋過的印章,也一定將印泥擦淨,放回盒子裏。
就是說,每天早晨醒來,第一眼看到的畫室一定是清爽、整潔的。這樣,我每日再握筆時,心清氣朗,就象年少時迎著晨光,曳我裙裳。
從前,大人們教育孩子,會說:“愛惜衣,有衣穿。愛惜錢,有錢花。”放到今天,物質已極其充裕,此話未必有價值。但其理仍在道。
惜時的人,生命會更有價值。惜愛的人,會得到更真的愛。
常常有朋友來家裏小坐,他們總驚訝我的畫室,永遠看起來一塵不染。其實,每天將畫室裏整理清淨,不過是二十分鍾的事。可如果任其堆積,很快就會失去整理的信心。
我曾見過許多書畫家,毛筆從未洗淨,印章永遠被厚厚的印泥包住。這顯然影響鋒尖的使轉,也影響到印文的線質。不拘小節,是一種性格,但沒有細節,也就永遠失去了精致。
談到畫案,除了筆墨紙硯,還要有幾盆小小的綠色植物。一來可以養眼,二來可以舒心。若是花卉類,還可以信筆寫生。花木是通性靈的,你愛她,她便會將最美的一麵展現給你看。我常常在閱讀花草時,有了創作的靈感,有了被同化的清芬,也有了愛與被愛的感動。
心裏有景,下筆才生動。眼裏無礙,才能看的更遠。心清了,人才會清。案頭淨了,作品會更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