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情懷 知白守黑
這是一個特古老的話題,因其久遠而被視線一掃而過,因其尋常而被思緒輕描淡寫,因其莊重而被世人敬而遠之。
其實,知白守黑,不單單是藝術家要思索的內容,更是尋常文化人要深究的話題。
在宋代,中國繪畫藝術的高峰期,大家輩出,其中有兩位畫家,傳世作品並不多見,作品尺幅也不大,但他們的名字卻讓人過目不忘。那就是馬遠、夏圭,世稱:馬一角、夏半邊。馬遠作山水樓台,隻限於畫之一角,畫麵裏大片的空白煙緲虛彌。夏圭則隻作半邊畫,留下半邊讓觀者遐想沉醉。後人一見便傾心,因其知白守黑,更因其守黑之後的留白所顯現的情趣、自在、優雅……宋人作畫如此,作書亦然。讀宋四家的手劄,尤其蘇軾、米芾的小手劄,留白特妙。那種戛然而止,又峰回路轉的跳躍感,讓人百讀不厭。
“知白”是一種從容淡定,更是自信自在。這需要有很好的預見性和很強的應變能力。其實,這樣的道理,不僅僅適用於書畫藝術,我們的日常生活也同樣需要“知白”。
所謂留有餘地,騰出空間,就是生命的“知白”。而我們所生活的空間,其實也少不了“知白”。我們都願意住大房子,因為大房子空白多。我們都喜歡整潔,因為歸類整理之後,留白便多了。我們都希望有別墅,因為別墅的自然空間更大,身心都不壓抑,那樣活得會更舒坦。
當然,“知白”的前提是“守黑”。沒有實實在在的經典的黑,白也就化為虛無和蒼白了。蘇軾、米芾的手劄之所以精彩,首先是那些點畫、結體的美妙,留白隻是襯托它的美。馬遠、夏圭之所以銘心,妙在留白,美的卻是他們筆墨的精致。
知白守黑,於宏觀上講,就是一個大局觀念,日月星辰其實都含了“知白守黑”的理念,所以能在各自的軌道上正常運行。往微觀裏說,“知白”是明理,“守黑”是務實。明理才能不惑,務實才能精進。再往細裏說,我們臨習古人書畫,起初看到的都是實處,待筆墨精熟之後,便要思量虛處,即空白處。留白是一種品味,更是氣度,不懂留白,也就給自己的藝術裏程劃上了句號。從前,我給學員上書法課,看他們臨摹古人的作品,所有人的著眼點都是點橫撇捺,沒有人在意點畫間的空白,所以總停留在描摹上,而不是寫。我提醒他們注意空白,用空白來比對自己的臨習,這樣就很容易發現問題,進步會很快。不知道,那些學員現在是不是又忘了“知白守黑”。
其實,做人也一樣,給別人、給自己留有餘地,也就擁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而守住“黑”,讓“黑”處精彩,便為“白”留出了更多藍天和綠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