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層出不窮的中國式“野雞大學”(2 / 2)

證書查詢:騙人的特殊功能

虛假大學建網站的核心目的,是讓其團夥偽造並騙賣出去的大中專院校學曆文憑證書上的證書編號,在互聯網上、在其所謂的官方網站上能有所查詢,因此在虛假大學的網站一般都設置有“學曆查詢”“證書查詢”“信息查詢”等欄目入口。

這一騙人的“特殊功能”,在我國任何一家正規的普通高等院校官方網站是見不到的。目前,國家教育部僅認定了全國唯一的查詢認證網站——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以下簡稱“學信網”)。隻有在學信網,正規普通高校的學生或畢業生,才能查詢到大一新生的學籍、在校大學生的檔案、高校畢業生的畢業或學位證書。

記者進一步分析發現,118所虛假大學的“學校官網”大多在其顯眼處設置了“證書查詢”入口,聲稱學生可在此進行大一新生的學籍查詢、在校大學生的檔案查詢、高校畢業生的畢業或學位證書查詢。諶江平指出,虛假大學之所以建這樣的查詢接口,就是想讓假文憑更有市場。

通過學信網學曆查詢係統,公眾可查詢1991年以來的各類高等教育學曆證書信息。除學信網外,其他網站並未得到教育部授權。

學信網特別提醒:凡接受高等教育學曆教育的學生,可在入學三個月後登錄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核實自己的學籍信息,如果查不到自己的學籍信息,將不能獲得國家承認的學曆。

虛假大學的肥沃土壤

“虛假大學屢禁不絕,根源在於‘文憑情結’。”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社會對一紙大學文憑的極端重視,為野雞大學得以存活提供了肥沃土壤。“文憑情結”之下,“真的假文憑”與“假的真文憑”並存。虛假大學出售的假文憑屬於前者,他們往往利用高考低分考生及家長的僥幸心理,故弄玄虛,聲稱有“計劃外”招生名額,致使學生上當受騙。

除此之外,“明知故犯”,有些家長或學生明知這些“大學”和文憑證書是假的,但因為報考、升職、考核、入戶等利益驅使,使得他們“花錢買假”,淪為虛假大學造假利益鏈條中的最後一環。很多僥幸受益者,不僅不舉報不投案,反而口耳相傳,很大程度上助長了虛假大學在中國社會很多個角落裏的泛濫。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考生及家長在報考學校時應多留心眼,用人單位需重視學曆認定工作,使假文憑無生存之地。教育、工信、公安等部門應加強聯合行動,打擊虛假大學。

熊丙奇分析,要鏟除虛假大學在中國社會的土壤,改革國內學位授予製度很有必要。在他看來,應實行大學自主辦學、自授學位(文憑),學位(文憑)由社會專業機構認證的製度;另一方麵,應加強對高等教育的專業評價和社會評價,從而促使“受教育者關注教育質量、品質,而不是混一張文憑”。

編輯/麥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