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用機器人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立刻把所有的功能都涵蓋,因為那樣的成本比較貴,普通大眾很難接受,所以隻能先從一個功能出發。而國外的家用機器人擁有度會比國內高一些,而且他們技術比較成熟,成本比國內低。”李旭說。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不少機器人從國外引進,係統並不完全適應國內使用,因此不少機器人企業專注於機器人係統的研究。“家用機器人的係統也被稱為‘人工大腦’,它是機器人與人交互的核心,也是機器人能進行邏輯分析、有自學能力的驅動。”廣州靈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CEO張勝說。
手機應用過多,智能變無能
有係統才能推動智能家居電器的運作,但當這些所謂的係統過於繁瑣時,卻讓人們的使用體驗不是越來越方便,而是越來越不便。
“例如一個智能洗衣機,十幾年前就有一鍵控製這樣的功能。把衣服丟進去,然後按一個鍵就行了。但現在卻要用手機應用控製,點進去還有很多級菜單。洗完之後又報告說,洗了多少分鍾,耗了多少電。我覺得很煩啊,我根本不用了解這些信息。如果是擔心這洗衣機多耗一度電,我根本不會購買。所以說,現在所謂的智能家居變成了給用戶製造麻煩,而不是讓用戶使用起來更愜意、簡單。這就是智能過度!”張勝舉例。
前不久,聯想集團董事局主席兼CEO楊元慶在出席亞布力經濟論壇夏季峰會時,對當下熱捧“互聯網思維”進行了抨擊,他說:“隨著互聯網的概念日趨火熱,在社會上產生了兩種極端心態。一種是恐懼,覺得傳統產業必被互聯網顛覆;另一種則是浮躁,認為互聯網包治百病,想通過互聯網概念一夜成名,忽視了健康企業對價值鏈的均衡發展。”
“現在,很多人都把互聯網、大數據作為智能家居發展的救命稻草,但不能什麼都依賴它們。就像剛才說的智能洗衣機,它就不能像一台普通的洗衣機,做好洗衣服的本分嗎?還有如怎樣把衣服洗得更幹淨的技術等是需要去研發的,而不是什麼智能電器都開發手機應用,然後就理所當然覺得用戶會買單。電器應該勿忘本質,各司其職。”張勝說。
機器人應做好“管家”角色
在智能家居的智能程度仍需改進的現狀下,家用機器人的定位顯得尤為重要。“現在智能家居行業出現裏麵冷,外麵熱的一個狀況,到底是為什麼呢?所有的智能家居廠商所提供的產品全部都是功能性的半成品,消費者真正會認賬的是體驗式消費。而要解決這個問題,唯有通過家用機器人作為媒介,把功能性和體驗性結合起來。”法國亮維科技公司中國區運營總監夏衛華說。
夏衛華認為,家用機器人本身是一項工具,還能將其他智能家居電器都變成工具。“如果進入家門後,你的每一件智能家居,如抽油煙機、音像等都和你交互,都跟你說話,那就很麻煩了。但是,如果這些智能家居都是由家用機器人總控,那你想控製智能家具時,隻需跟家用機器人說就可以了,而不用跟每件智能家居都說一次。這樣的話,家用機器人實際上就是成為了整個家庭的‘管家’。”
他還提到,既然家用機器人以後的目標是進入尋常百姓家,就不能隻在業內自娛自樂,而是要讓家用機器人進入到社會化的平台上,把智能家居、家用機器人放在生活裏麵。可以通過市場宣傳、演示活動,也通過人們直接與家用機器人的交互嚐試,讓家用機器人逐漸被認識,並走進人們的生活。
編輯/陳標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