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郭勇看來,永樂群島的變化才剛剛開始,“今年內還要開工晉卿島、甘泉島環島路項目,以及5個島礁的1500噸級簡易碼頭工程,綠化海島的行動持續不斷。”
種種行動表明,西沙旅遊開放力度將進一步加大。今年5月,三沙市完成三沙旅遊發展有限公司的組建工作,試圖通過公司運作,引進更多大型旅遊企業到三沙來經營旅遊。
而海南海峽航運股份有限公司近日公布,公司新購建一艘“海絲公主號”遊輪,計劃今年10月投入西沙旅遊航線運營,代替老舊的“椰香公主號”遊輪。據了解,新遊輪在舒適性、娛樂性、服務性等方麵有較大提升。
三亞聚航郵輪發展有限公司自2014年起也開工建造了兩艘“聚航號”豪華遊輪,每艘配備500人床位,開辟了三亞-三沙、海南環島、三亞-香港等遊輪航線。
“2013年7月剛來永樂工作時,這裏荒涼艱苦,原本隻打算幹兩年就走,現在卻越幹越有味道,一想到永樂的未來,我就充滿鬥誌。”郭勇說,為配合旅遊產業發展,永樂群島將在5個島礁建設5個特色:羚羊礁主推珍珠養殖文化、甘泉島建唐宋文化遺址文博館、鴨公島提供餐飲服務、晉卿島有住宿休閑、銀嶼則主打潛水遊泳……以後遊客再來西沙,除了看海、拍照、買特產,將會收獲更加豐富的旅遊體驗。
“人要走,心也不會走了”
“這條魚,起碼得有100斤重,你們倆慢點抬,慢點喲……”5月10日,在三沙市永興島永興社區漁民符載疇家的冷庫前,老符一邊招呼著大家把冷庫裏的金槍魚、青魚抬到卡車上,一邊飛快地用筆記下過秤海鮮的重量。
這些魚都是他從附近漁民的漁船上收購回來的,共有7.5噸。去年底,他與北京一家企業建立合作,打通了西沙海鮮銷至北京的渠道,如果銷路好的話,這一次他能賺上不少。
這位1999年拖家帶口上島生活的老漁民,怎麼也想不到,自己會是首個將西沙海鮮賣到北京的人。當年,他來永興島隻是為了謀生,因為在西沙捕魚比在老家要稍微容易些,收入也能高點。在永興社區居委會,像老符這樣的漁民一共有150多人,村莊自上世紀末時形成並逐漸擴大。
符載疇老家在海南萬寧龍滾鎮,這些年,很多一同來島上的同鄉都回了老家,做生意搞養殖過上了好日子,符載疇卻選擇了留下。16年裏,符載疇度過了缺水少電的歲月,也見證了三沙設市以來的變化。
多年來,他一直在尋找銷售西沙海鮮的渠道,但受交通瓶頸,漁民們的漁業生產很難施展開拳腳。去年底,他與北京西馬坊村建立了聯係,加上年初“三沙1號”交通船成功首航,交通問題得以解決,現在西沙的魚貨可以直接從零下20攝氏度的冷庫裏裝運至專用冷櫃車,開進“三沙1號”貨倉運到海口,下船後直接開往北京,兩天兩夜後即可到達,保證了魚貨的新鮮度。
“隻要北京市場認可我們西沙的海產品,我們就可以立即組織生產,提高產量,到時候漁民增收致富就不成問題了。”符載疇說,此次西沙海鮮“試水”北京市場,主要是想掌握一下市場反應,好及時改變策略,他最大的目標是成立漁民合作社,帶領永興社區居委會的漁民一同捕魚、銷售、賺大錢,同時發展旅遊服務,為上島客人提供餐飲、住宿、購物“一條龍”服務,讓一部分漁民轉產轉業,領取工資參與分紅。
老符說,雖然他每年也會回一兩趟萬寧老家,但在他和家人的心中,西沙已經是他們最可愛的家鄉。
“政府全心替漁民考慮。”符載疇說,永興社區居委會辦公大樓已經完工交付使用,19棟漁民保障房已經修好了6棟,全部完工在望,今後全村都能住進小洋樓,比老家的條件還要好,新修建的西沙學校今年10月完工,到時候漁家兒女都能在島上讀書。
“沒有了距離感,危機感,生產、生活、教育、休閑、娛樂都能得到滿足,家庭、事業都在這裏,人要走,心也不會走了。”符載疇這樣說道。
編輯/陳標華
培養孩子的,他出了中文版的讓我給他寫序。其中一句話印象最深刻,他說,你要是能把你的孩子好奇心留到40歲,就是難得的。”
編輯/韓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