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沙小島變身生態驛站
時政
作者:趙葉蘋 趙穎
人們無法想象,三年前生活艱苦的西沙小島,如今可以接待旅客留宿,房間裏有空調、熱水器,傍晚還能沿著環島公路散步休閑、賞花看海……三沙市自2012年6月設市以來,這些小島建設得越來越好,猶如一個個美麗的“生態驛站”。
“現在的西沙生活和海南島沒有區別”
5月西沙,驕陽似火。快艇如離弦的箭離開西沙永興島,濺起一路浪花。記者經過約30分鍾的海上顛簸,小艇順利登上小島,正趕上島上居民做晚飯,沒有炊煙四起,但飯菜飄香。
趙述島的老居民李遴蓉在自家菜園裏摘菜,見到來客便大方打起招呼。菜園裏生菜、小蔥和韭菜綠油油的,旁邊還放著太陽能滅蟲燈。李遴蓉說:“自從島上有了海水淡化機,政府就組織大家種菜,現在日常吃綠葉菜不必再靠海南島補給了,還有富餘。”
晚飯過後,記者不必再匆忙趕回永興島,因為趙述島也可以住宿了。在專門搭建的幾間客房裏,空調、熱水器一應俱全,島上淡化的海水充足,洗漱完全不必擔心用水緊張。收拾停當,還可輕鬆地在島上的環島公路散散步、吹吹海風,一切都顯得那麼閑適、美好。
正在建設的七連嶼工委辦公樓前,三沙市政府幹部盧婧帶著漁民姐妹跳著廣場舞,60歲的吳淑梅大姐說,這兩年趙述島基礎設施大變樣,現在的西沙生活和海南島沒有區別。
不過就在兩年前,趙述島的物資還十分緊張,漁民生活艱苦。
那時島上最常見的是一堆一堆的海螺殼,因汙水四流,漁民村道上的海砂都被染成了黑色,蒼蠅則圍著腥臭的螺殼堆盤旋集聚,新煮出來的食物也往往很快成了蒼蠅追逐的目標。
過去十多年時間裏,藍色大水桶成了西沙的標誌——西沙各個小島的漁民都隻能靠漁船補給淡水,根本舍不得用來洗澡。島上沒電,一到天黑,漁民就很少出門,遇到風浪大的日子補給中斷,他們就隻能靠雨水過活。
“趙述島以前是水桶多、蒼蠅多、垃圾多,現在是水龍頭多、垃圾桶多、椰子樹多。”三沙市委書記兼市長肖傑說,“有了基層政權和基層黨建,趙述島才能有今天的巨變。”
自2014年7月成立七連嶼工委、管委會後,島上的基礎設施建設迅速提振,不到一年的時間,建成了一條1.6公裏的環島路,並沿路建設了一條蓄水溝收集雨水。道路兩旁,千餘棵椰子樹在海風中搖曳生姿,曾經絕跡的鳥兒又重新飛回了趙述島。
目前,總建築麵積5504平方米的27套居民樓已經開建,海水淡化設備每天能提供100噸淡化水,兩台150千瓦柴油發電機晝夜不間斷地發電,解決了島上180多名漁民的用電難題。
趙述島的夜空,星光璀璨。千裏長沙,萬裏石塘,上下渺茫,千裏一色,肖傑深有感觸地說,南海有兩百多個小島,如果能多建成一些自然環境優美、人民安居樂業的生態驛站,那麼“海上絲路”的“珍珠項鏈”該是多麼璀璨!
中國版“馬爾代夫”
三沙市海域廣闊、島嶼眾多,普通老百姓能夠前去旅遊的,目前還隻有西沙永樂群島海域。
永樂群島是一個巨大的環形礁盤,三三兩兩的綠島、沙洲圍成一圈,萬噸級遊輪“椰香公主號”從三亞出發航行十多個小時後,便進入永樂環礁錨泊。站在郵輪甲板上遠眺,可以看到天際處白色的沙洲和幾處綠色的小島圍成半圈,島與島之間、船與島之間,橘色的快艇滿載遊客往來穿梭,在碧藍的海麵激起一條條白色的浪花……
遊島歸來的遊客不願回房休息,三三兩兩地站在甲板上翻看相機裏的照片,欣賞著眼前美景,嘴裏禁不住感慨:“西沙真美,以後我們還來。”
自西沙旅遊航線開通一年多來,這裏已接待了1萬多名遊客,昔日沉寂的永樂群島一天天熱鬧起來,建設項目增多、島礁生活改善、旅遊活動越來越旺,“我們要將這裏建成‘中國的馬爾代夫’。”三沙市永樂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郭勇說。
登上這些島嶼則發現,工委幹部們所說的不僅僅是夢想,圍繞著旅遊發展、島礁建設,一係列基礎設施項目正不斷改變著昔日島礁的荒涼麵貌。
在晉卿島,永樂群島綜合執法救助中心、漁民定居點已經開工,各種機械設備均已運抵島上,數十名工人在烈日烘烤下,緊鑼密鼓施工。在羚羊礁,潟湖旁的防洪樓已打好地基,湖內播種著珍珠貝——在這片“中國最潔淨的海水”裏,未來有望生產出全球頂級的黑珍珠。而在接待遊客最多的鴨公島、全福島、銀嶼,去年底辦起了5家漁家樂,漁民們為遊客加工親手捕撈的龍蝦、石斑、紅口螺,轉產轉業之路越走越寬,昔日寸草不生的荒島,已成為遊客體驗漁家風情的重要一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