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勸了,勸不動。他就給我講省裏號召的政策。”最終,劉際明妥協了。他不僅同意了兒子的選擇,還主動辭去了城裏的臨工,住回鄉下,幫兒子主持流轉土地,雇傭鄉鄰,重新操持這片他曾經離開的土地。
“現在我當然支持他。”站在家門口的劉際明說。一旁的老伴插話說,真正讓自己放下心結的是看到孫子對劉濤的支持。“今年,孩子的壓歲錢和生日紅包,都是直接給了他爸,說希望爸爸創業成功。我是被孫子感動了。”劉濤的母親已習慣長沙慈利兩地奔波,在長沙幫兒女帶幾天孩子,然後回到村裏照顧丈夫。
劉濤也無法確認,如果一直在統戰部工作,自己是否選擇辭職務農。但在臨澧縣工作的時候,自己在分管的鄉鎮做了一些農村問題的調研後,有了更多的思考。
“國家有很好的政策,也做了很多扶持工作。比如,修路架橋。但如果農村沒有人帶頭發展實業,農民沒有嚐到甜頭,農村的人仍然會流失,農村的地依然會拋荒。留守兒童、空巢老人的問題很難得到解決。”
東嶽觀鎮有3.2萬人口,注冊企業隻有一家磚窯廠,每年約6000人選擇去他鄉謀生。劉高強老人一邊掰指頭數一邊說,現在跑馬村大概有60多個青壯年,但目前留在村裏的隻有十來個。
在父母前兩年搬到長沙之前,每年劉濤都會回跑馬村住一段時間。看著農村的日益破敗,他憂心不已。“如果再不有所作為,這裏就真正荒了。”劉濤說:“時間等不來的,你不能等到退休再去做。不要說30年,再過五年十年就真沒人了。”
“如今省委發文號召全民創業,我想我們公務員有一定的資源、見識和人脈關係,自己不去創業,難道全指望大學生嗎?”
現在所有問題都要我自己去扛
經過考察,劉濤選擇了種植紅心獼猴桃,他很看好這種水果的經濟效益。他希望自己能逐漸改變山村的麵貌,帶動鄉親們致富。如今,他已投入了30多萬元,流轉了100畝土地,成立跑馬村第一個紅心獼猴桃種植基地。與此同時,他從農戶家中收葛根、蜂蜜、臘肉等土特產,將建網上銷售平台賣出去,6月底就可以上線。
不過,今年雨水太多,對果苗的存活率有一定影響。這是剛剛創業的劉濤遭遇的頭號難題。“萬事開頭難嘛,現在我們都希望他成功。”劉高強老人說。“鄉親們這幾天幹活比以往勁足了不少。沒有被雇傭的鄉親們還會過來圍觀。”劉濤說。
劉濤也明白未來自己麵臨著各種困難。“獼猴桃掛果就要3年,進入盛果期還要更長時間,還有資金、技術……現在所有問題都要我自己去扛。”
不過,事情已經體現出好的一麵。過去,無所事事的鄉親們隻能以打麻將打發時間,自從劉濤回鄉創業雇傭他們後,他們實在沒什麼時間打麻將消遣。每天110元的日薪,讓鄉親們有了很大積極性。
“等獼猴桃成熟,預計每畝土地能有一萬元利潤。鄉親們嚐到甜頭後,這裏一定會變得更好。”劉濤說。
那天中午,一位初中畢業後就失去聯絡的同學給劉濤發來一條短信。短信裏說:看到你的消息,像看到了希望。自己一直彷徨,請你多指點指點。我也想為家鄉做些什麼……
編輯/陳標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