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辭官務農的副縣長側記(1 / 2)

辭官務農的副縣長側記

人物

作者:丁永勳 李坤晟 劉良恒

三年前,57歲的劉際明和老伴從老家農村搬到長沙和兒女們一起生活。在湘西的丘陵上種了一輩子地,老來能夠走出重重大山,到繁華的省會含飴弄孫,女兒還給自己介紹一份不繁重的臨工補貼家用,對這樣的晚年生活,劉際明很難再有什麼奢求。

何況,自己還有兒子劉濤——17歲從慈利縣第一中學考入北京大學,31歲就成為臨澧縣最年輕的副縣長——在農村老家,劉際明一直是鄉親們羨慕的對象。

但劉際明沒有想到,短短兩年時間,自己就回到鄉下,拿起鋤頭,幹起老本行。原因是自己引以為傲的兒子竟然在2014年底辭去了副縣長的職務,決定回家種植紅心獼猴桃。

“北大畢業的34歲副縣長辭職務農”——這則新聞報道後,消息便在新聞媒體和朋友圈中爆炸式擴散,幾乎全國人民都知道了這位辭官務農的年輕人。

一個人的價值取決於他努力的方向

臨澧縣政府辦督查室主任孫華還記得劉濤提出辭呈的那天,讓自己幫他準備兩個信封。當他看到劉濤把親筆寫好的辭職報告放進信封時,忍不住問:“搞個副縣長蠻不容易哦。你考慮好沒有哦?”

劉濤篤定地告訴他:“已經考慮好了。”辭職的那天,縣長請劉濤吃了午飯。那是孫華至今最後一次見到劉濤。

從2003年擔任張家界市永定區雙溪橋鄉辦公室到調往共青團湖南省委,再到湖南省委統戰部民族宗教工作處,劉濤的仕途一帆風順。

2012年10月,劉濤就任常德市臨澧縣副縣長。在7個副縣長中,他是最年輕的,時年31歲。

在不少人的既有觀念中,省委機關和基層政府有著完全不同的處世規則。而北大的出身,長期的機關工作經曆,讓一些並不認識劉濤的人給他貼上了“書生氣”的標簽。而在官場話語體係裏,這往往是不善實務的代名詞。

臨澧縣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表示,他曾在一次接待省裏幹部視察時,和時任副縣長的劉濤打過交道。在他的印象中,劉濤“很實在”“話不多”,絕對不是飯桌上的焦點。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當地官員認為,劉濤辭職應該是內外因綜合的結果,起決定因素的還是他個人的誌趣和追求。

孫華一直以為,劉濤舍得副縣長的位子,一定是聯係好某家上市公司拿高薪去了。畢竟,公務員跳出體製,到市場上拿高薪的案例在湖南甚至全國的官場並不鮮見。

直到他在微信朋友圈裏看到劉濤發的獼猴桃樹苗的照片,孫華依然覺得劉濤的選擇不可思議。“倒是前幾天,縣長在給我們講‘三嚴三實’,拿他做了例子。”

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劉濤不止一次說:“一個人的價值,不取決於他所處的位置,而取決於他努力的方向。或許,在副縣長的位子上,很多人都會恭維你。但人家看到的是那個位子,而不是你這個人。”

自己不去創業,難道全指望大學生嗎?

端午節剛過,劉濤冒雨開車和母親回到跑馬村。半路上,他買了一串鞭炮。為了祭奠前幾天過世的一位鄉親。“她姓魏,60來歲就過世了。從小看著我長大。”劉濤說。

劉濤所在的慈利縣東嶽觀鎮跑馬村,地處武陵山脈東部,距離省會長沙約280公裏。據說,東嶽觀鎮出過兩個清華學生,北大則一個沒有。

父親劉際明早已等在家門口。在劉濤去年剛剛告知他辭職的決定時,父子倆有過激烈的爭執。劉際明指著劉濤的鼻子說:“從農村考了北大,現在當了官,多不容易。你這是什麼意思?”他無法相信兒子做了一個正確的決定。當77歲的爺爺知道這個消息時,更是失聲痛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