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崇蘭指出,荔波彙聚了布依族、苗族、水族等少數民族,其中有些民族的傳統文化例如母係氏族社會特征、超過故宮麵積的吊腳樓、染花布、對歌等都可以考慮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農村是我們民族文化的根源。”付崇蘭說,他一路走來,發現大部分房子都變成了有玻璃窗的二層樓,建議應該深入考慮一下,如何為農村少數民族建築申請非物質遺產。
葉霖將如何打造民族村寨的問題拋給付崇蘭:荔波打造的原生態民族村寨中,從外觀看保留了水族、瑤族、布依族等民族建築原貌,但走進裏麵就會發現,已經結合了現代住宿水準。對此,付崇蘭舉例說,牆是古跡,但牆內的功能是可以改變的,這個思路是正確的。另外,在現代建築上,也可以部分保留民族傳統。
另外,在如何打造美麗鄉鎮,實現鄉村和城市的美麗蛻變上,任誌剛說,在土默特右旗,從2009年到2012年將所有積累都做了市政建設之用。任誌剛說,他們建設美麗鄉村和城鎮化的理念,實際上就是鄉村變城鎮進而變城市,讓城鎮華麗轉身。城市建築要提檔升級,人的素質和觀念也要提檔升級,留住人文的氣息和人文的特質。2014年該縣拿出財政收入的7.5億元,今年拿出5.5億元,打造高標準示範點,隻有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城市和城鎮的品位才會提升,“我們搞人文、曆史、民族文化就是因地製宜、結合實際,村民自治、讓村民參與城市建設,城市建設才會更美且越來越好”。
而在荔波則是圍繞產城一體的思路,路網規劃,加快修複老荔波的古街區,充分挖掘和保護民族文化,逐步修複縣城的文廟,修繕書院等曆史文化古跡。依托豐富的鄉村旅遊資源和多彩的民族文化風情,實施鄉村旅遊富民工程、世界花海等美麗鄉村示範點。現在重新包裝打造的新景區、景點達到十個以上,風情村寨,成熟一個推出一個。對於保留下的古老村寨,在保護其生活方式的同時也引進現代的生產與生活方式,例如農家樂等。
對於荔波的經驗,葉崇蘭表示讚同,他認為這樣既保護了原來的東西又加入了時尚要素,既有發展又有創新。
大旅遊推動生態與經濟共贏發展
來自敕勒川文化發祥地的土默特右旗也擁有一張響當當的生態名片和文化名片。任誌剛介紹稱,土默特右旗是二人台的故鄉,有深厚的旅遊和曆史文化底蘊。土默特右旗撤旗設市(敕勒川市)已經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批複,今年八月到九月,力爭得到國務院批複同意,這將為土默特右旗更好更快地發展捕捉到難得的機遇。土默特右旗旅遊資源豐富,擁有1.3萬公頃的原始次生林資源國家級大青山自然保護區、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九峰山景區以及近29萬畝的黃河濕地等。
“雖然土默特右旗的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一定成績,但從文化旅遊的角度講,距離荔波縣的發展還有很大差距。”任誌剛指出,在轉型發展中,將會學習和借鑒荔波縣的發展理念和模式,加強與荔波縣的交流。
荔波正致力於打造名副其實的貴州南部的旅遊中心,爭取三年時間,旅遊收入突破200億以上。如何真正把旅遊業培養成支柱產業拉動經濟發展呢?葉霖談了幾點具體措施。第一,以生態經濟為根本,促進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第二,以全域化旅遊為目標,全力推進大健康旅遊產品發展;第三,以產業帶動為基礎,帶動產業健康發展,加快推進休閑觀光農業的示範園區。另外,荔波還將圍繞民族文化和民族醫藥,進一步打造大健康旅遊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