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製約”幹擾的刺激
假定你正坐在屋子裏看書,這時候電話突然響了。基於習慣和經驗,這是一種信號,你已經學會了服從。你連想都不想,也沒有決定什麼,就有了反應。你會從座位上跳起來,走到電話旁。外在的刺激已經使你產生移動,它已經改變你的精神傾向和情勢,或者決定你的行動方向。你本來計劃看一小時的書,現在由於外在的刺激而突然改變了。“為了保持平靜的心情,”心理學家說,“你不要去接聽,不必服從它。隻要你願意,你可以不理它,繼續安靜地坐著,拒絕反應。”如果心裏有這種清晰的影像,可以幫你克服外在的騷擾。想象自己安靜地坐著,讓電話鈴繼續響,不理它的信號,不聽它的命令。雖然你注意到它,卻不服從它。你也要清楚地了解外在的信號對你沒有控製力,不能使你移動。你過去服從它,產生反應,純粹出於習慣。隻要你願意,你可以養成不反應的新習慣。另外你還要注意你沒有產生反應,並不是“你做了一件事”、表現一種努力,或抗拒、掙紮了,而是由於“什麼都沒有做”——完全放鬆。你要盡量放鬆,不去理它,不要聽它的使喚。跟你對電話響聲的反應情形一樣,我們都被環境裏的各種刺激製約,而進行某種方式的反應。“製約”這個字在心理學界是出自巴甫洛夫的著名試驗。在試驗時他搖過鈴聲以後才拿食物喂狗,“製約”之後,這隻狗聽到鈴聲就流口水。這個過程是:首先搖鈴,幾秒鍾後拿出食物,重複多次以後,這隻狗“學得了”聽到鈴聲的反應就流口水,以期盼食物。開始時,這個反應是合理的:鈴聲表示食物將要來到,狗的流口水就是準備要吃。然而這個過程重複多次以後,不管食物有沒有馬上來到,隻要鈴聲一響,這隻狗就會流口水。這隻狗被“製約”,於聽到鈴聲就流口水,這種反應是無意義的,也沒有什麼目的,但是出於習慣,它還是如此反應下去。我們受到“製約”的各種環境中,有很多“鈴聲”或擾人的刺激,而出於習慣我們都不斷地反應,不管反應是否有意義。隻要練習輕鬆,不要練習反應,我們就可以消滅製約的反應。如果願意,我們可以像電話響的情況一樣,學習不理睬“鈴聲”,而繼續坐著“讓它響”;我們隨身必備的關鍵思想是對自己說:“電話正在響著,但我不是非接不可,我可以讓它自個兒響下去。”這個思想將可以“打開”你自己的心理圖畫——靜靜坐著,輕輕鬆鬆,不加反應,不做什麼事,不知不覺地讓電話響著。在消滅製約反應的過程中,一個人也許會覺得很難完全不理會“鈴聲”,尤其是那些預料不到的電話。在這個時候,借著拖延你的回應,你還是可以達到你的最終目標——消滅製約。拖延反應,可以擾亂、粉碎製約的自動發生。當你被惹得要發怒的時候“從一數到十”也是基於這個原則。如果你能慢慢地數,實際你就是在拖延反應,“從一數到十”的確是個好忠告,而不要一味地抑製自己不去發怒、喊叫或捶打桌子。忿怒的“反應”不隻包括喊叫或捶桌子,肌肉緊張也是其中的一項反應。如果你的肌肉保持完全的輕鬆,你不可能“感到”忿怒或恐懼的情緒。因此,如果你的“忿怒感”能拖延十秒鍾,並且拖延一切的反應,你就可以消滅自動的反射。
拋掉不快樂的記憶
意焦會影響我們對於事實的認知,因而我們應當好好控製自己的意焦,免得不小心而被戲弄了。如果你召開一次業務會議,結果其中有一位主管未能及時到場,這時你心中的感受就取決於你的意焦所在。在你心中對於他之所以不能到場持什麼樣的看法呢?是他根本就不在乎這場會議,還是他碰巧遇上了什麼困難?這就要看你是從什麼角度去看了,你用什麼樣的意焦,就會造成什麼樣的情緒。如果說他不能及時到場,是因為正和別人如火如荼地談到一筆大生意,你卻因不知情而發火他不在場,待日後知道真相時那如何是好?別忘了,我們的意焦往往會決定我們的情緒,所以最好不要動不動便貿然下結論。要想控製意焦,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借助於提問題,因為你提出什麼樣的問題,腦子便立時會回複有關的答案,也就是說你找尋什麼就會得到什麼。如果你提出的問題是“這個人為什麼要占我的便宜!”這時你的意焦便會放在找尋被占了哪些便宜上,也不管這個人是不是真的占了你的便宜;相反地,若是你問道:“我怎麼才能改變不利的狀態呢!”這時你就會去想一些能使你扭轉局麵的辦法。提出問題是改變人生極具威力的一個利器,是開啟我們無限潛能的一把鑰匙,是改變我們情緒最有效且最簡單的一種方法,能在極短時間內扭轉我們人生的方向。當生活中發生了什麼問題,要把意焦放在尋求解決辦法上,也就是朝向所要的結果上,可千萬別把意焦放在讓你害怕的方向上。許多人都有心想改變自己的感受,可就是不知道怎麼做。其實要改變自己對任何事的感受,最快的方法就是改變你的意焦,就像是如果你覺得自己很窩囊,很容易就能有這種感覺,是吧?隻要你回想過去發生在自己身上的臭事,並且使勁地想,沒多久你就會覺得自己夠窩囊的了。想來可笑,若一部電影很爛,不知道你會不會一再去看?我相信絕不會,可是為什麼你卻經常在自己的心裏放映這種爛片呢?當你一這麼做,很容易就會使自己掉進窩囊的感覺裏,無怪乎我們得特別留意意焦的擺放。就算是情況真的很糟,我們也必須把意焦放在自己能做、能掌握的部分上,這樣才能鼓起你繼續做下去的毅力。如果你想讓心情馬上好起來,那也很容易,隻要把意焦放在曾經使你快樂的事情上,不管是跟你的家人、朋友或任何人都行。你也可以把意焦放在未來的美夢上,提早感受你將來成功時的興奮與快樂,那可以帶給你拿出行動去付諸實現的幹勁。假想你去參加一個宴會,隨身帶了一台攝影機。整個晚上,若是你把鏡頭一直對向大廳左側一對在爭吵的夫妻身上,是不是連帶著自己的心情也不愉快了呢?就由於你一直看著他們的爭吵,從而心裏便興起這樣的念頭:“真是糟糕的一對,好好的宴會都被破壞了。”然而,要是你整個晚上都把意焦放在大廳的右側,那裏圍坐著一群高聲談笑的來賓,這時若有人過來同你攀談你對這場宴會的感覺,相信你一定會這麼說:“噢,這場宴會真是棒極了!”我們的一生有太多地方可以去注意的了,隨便你怎麼去看,但為何偏偏就是有那麼多人隻看消極而無法控製的那一麵呢?我們都必須記住,當生活中發生了什麼問題,要把意焦放在尋求解決辦法上,也就是朝向所要的結果上,可千萬別把意焦放在讓你害怕的方向上。你越是去想的,就越是會碰上。為了把意焦放在尋求解決辦法上,可以先把所有的事實寫下來,再做分析,事情會容易得多。事實上,隻是在紙上記下很多的事實,把我們的問題明明白白地寫出來,就可能有助於我們得到一個很合理的決定。正如查爾斯所說的:“隻要能把問題講清楚,問題就已經解決了一半。”一次又一次的經驗證明,漸漸地做成決定的確有莫大的價值。我們都是因為不能達成既定的目的和不能控製自己,老在一個令人難過的小圈子裏打轉,才會精神崩潰和生活難過。而一旦很清楚、很確定地達成一種決定之後,百分之五十的憂慮都會消失,而另外百分之四十,通常也會在按照決定去做之後消失。一旦達成決定,當天就要付諸實行,同時要完全不理會責任問題,也不必關心後果。”他的意思是說——一旦你以事實為基礎,達成了一個很小心的決定,就付諸實行,不要停下來再重新考慮,不要遲疑、擔憂和猶豫;不要懷疑自己,否則會引起其他的懷疑;不要一直回頭去看。
不要陷於壞脾氣中
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其他生物,乃是因為具有極強的改造能力,可以把任何東西或想法轉換或改變成能讓自己覺得快樂或有用的東西。人類是地球上唯一能夠過著豐富內在生活的動物,他經常不看外在的環境怎麼樣,而是憑著自己的選擇,來認定自我和決定未來的行動。我們人類之所以不同於其他生物,乃是因為具有極強的改造能力。可以把任何東西或想法轉換或改變成能讓自己覺得快樂或有用的東西。而我們最強的能力,便是能把自己的一手經驗結合別人的經驗,創造出完全不同於任何人的方式,展現在生活的各種層麵上。因而也隻有人能夠改變心態,使痛苦化為快樂或使快樂化為痛苦。有這樣一則新聞,有一個人把自己關在籠子裏絕食抗議,他為了某個理由有30天沒有進食任何食物,結果還能活下去。在肉體上他所承受的痛苦非常大,然而此舉卻能吸引大眾注意,他因而得到快樂,結果所受的痛苦便為快樂所抵消。若把範圍再縮小一點,有些人之所以願意忍受肉體的折磨,乃是因為這樣能得到鍛煉身體的快樂,使嚴格克己的磨煉轉化為個人成長的滿足,這也就是何以他們能長久忍受那樣的痛苦,因為他們能得到所要的快樂。我們不能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起舞,因為那樣就不能決定自己人生的方向,這種情況就有如一部公用電腦,任何人都可以輸入亂七八糟的程式。我們每個人的行為,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都受到痛苦和快樂這股力量的影響,而這個影響的來源有兒時的玩伴、自己的父母、老師、朋友、電影或電視影片中的英雄以及其他種種,不知不覺中它們對你造成了影響。有些時候可能是別人說的一句話、學校發生的一件事、比賽中的一場勝利、一次尷尬的場麵,或是門門科目都是80分以上的成績,這都可能對你造成莫大的影響,因而塑造了今天的你。由此可以說:我們的人生乃掌握在對於痛苦和快樂的認定上。當你回顧過去,是否能夠回想出有哪一次經驗所形成的神經鏈對你造成今日的影響?你對那次的經驗賦予了什麼樣的意義?如果你當時未婚,你是把婚姻看成一件愉快的探險呢,還是把婚姻視為沉重的負擔?當晚上坐在餐桌上時,你把用餐視為是一次給身體加添補給的機會呢,還是把大吃一頓當成快樂的唯一源泉?奧瑞利歐斯說:“如果你對周圍的任何事物感到不舒服,那是你感受所造成的,並非事物本身如此。借著感受的調整,你可在任何時刻都振奮起來。”你是否心為形役,被不能控製的力量,包括外來的經濟、社會力量和來自內部的迷惑、恐懼所壓迫?你是不是已經有意識地選擇了通過行動創造真正的價值?這就是忙忙碌碌和生產性活動的反差。如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所說:“生活隻有在以有價值的東西充當其客體時,它才具有價值。”當你從事生產性活動時,價值感是確實存在的。你在行動過程中進行了個人投資,你感到你與努力的結果相關聯。這種活動隨著時間推移而產生了一種很強的連續感,增加了發現的頻率和強度。舉個簡單例子,這個例子也說明了這個過程如何影響我們對生活的理解,想一想你是如何看花的。你是簡單地把它視為一些顏色與形狀呢,還是你真地看見了它——它如何與周圍的花園相配,它的顏色如何在光與影的作用中發生微妙變化,潮氣如何凝聚在花瓣上,花粉如何輕輕地浮在雄蕊和雌蕊上?如果你用匆忙的目光看,花隻是一個物體。如果你的眼睛與心靈活躍起來,花就是一個奇跡。因此,我們最急於觀察到的價值不是來自於創造或發明一種特定的商品,而來源於觀察、探求、發現的內部活動。你也可以以直接、積極方式麵對事件、人們和問題,以此增加你生活的價值。演員詹姆斯?科柯有一種減輕生活中氣憤之情的有趣技巧。他每月都列出25件使他發怒的事情,包括古代的仇殺、被壓抑的悲憤和偶然間的爭吵。然後,他每天都麵對這個清單上的一項內容,問自己;為什麼它使自己如此憤怒?如果找不到合理的辯護原因,他就把它從清單上勾去。通過這種方式,他可以消除發生於很久前、不值再提的小事、不睦以及因吃醋、嫉妒、不現實期望引發的衝突。在每個月末,他列出一個簡要的清單。它包括那些能真正說明他發怒事出有因的問題。然後,因為不再在不相關的憤怒上花費精力,他就可以把憤怒化為解決這些特定問題的積極努力。想一想當你在工作中遇到難題或要解決與一個朋友的個人糾紛,你的感覺會如何呢?當你要否認或逃避這種痛苦和困惑,你的感覺會如何呢?可能你的老板交給你一項你認為無力處理的任務,因此你把它放在“待做”文件的最底層。無論他什麼時候問起這項工作是否做完,你總是找借口搪塞。或許你十幾歲的兒子剛才侮辱了你,雖然你想把他打倒在地,但你卻先是不理睬他,接著又陷人失望。另一方麵,直接麵對你的困境將增加解決的機遇,使你具有按照自己感情行為做事的滿足感。如果你難以接受這個思想,那就設想你的老板或兒子就要死去,今天是你們在一起的最後時刻。你是要在閃爍其詞、憤憤不平中度過,還是要解決問題、輕裝前進呢?查斯特?菲爾德爵士認為:你自己的情緒可能極具欺騙性。它們能夠、並可能會設下計謀使你相信生活比其實際情況糟得多。當你心情好的時候,生活著起來很棒。你具有洞察力、常識和智慧。情緒高時,不會感到情況如此艱難,問題看上去不那麼可怕且易於解決。當你愉快時,人際關係似乎很順暢,溝通也容易。如果你受到批評,你會輕鬆跨過它。相反,當你心情不佳時,生活看上去是令人難以忍受的嚴酷和艱難。你幾乎沒有洞察力。你對待問題過激並常常誤解你周圍的人,因為你認為他們的行為出於惡意的動機。問題是:人們沒有認識到他們的情緒一直在起作用。他們認為他們的生活在過去的一天,或甚至是在前一小時突然變糟。所以某人早晨心情好時也許會熱愛他的妻子、他的工作和他的汽車。他可能會對未來抱樂觀態度而對他的過去心懷感激。但到了下午,如果他的心情變壞的話,他就會聲稱他憎恨他的工作,討厭他的妻子,認為他的車是個廢品,並認為他的事業沒有出路。如果你在他情緒低落時問起他的童年,他可能會告訴你那時相當艱苦。他可能會為當前的困境而責怪他的父母。這樣迅速和強烈的反差可能看起來很荒唐,甚至可笑——但我們都是那樣的。當我們情緒低落時,我們失去洞察力,並且一切似乎都處於危機。我們完全忘了當我們心情好時,一切都似乎如此美好。我們體驗過相同的情形——我們的結婚對象,我們的工作所在,我們駕駛的汽車,我們的潛能,我們的童年——完全不同了,這都取決於我們的心情!當我們情緒不高時,我們不去責怪我們的情緒,而是往往感到我們的整個生活是錯誤的。就像是我們真的相信我們的生活在過去的一兩個小時分裂成兩半。實際上,生活幾乎永遠不會像我們情緒低落時感覺的那麼糟。不要陷於壞脾氣中,說服自己要現實地看待生活,你會學會懷疑你的判斷的。提醒你自己:“我當然會感到抵觸(或生氣、受挫、有壓力、沮喪)了;我心情不好。當我情緒不佳時總會感到消極。”當你處於不利的情緒中時,學會這樣簡單地排解掉它:這是一種不可避免的人類心態,如果你不理會它的話,它會隨時間而消失的。情緒低落時不適合去分析你的生活。這樣做是情感上的自膠。如果你有個正當的問題,當你情緒好轉時它仍在那。關鍵是在我們情緒好時要感恩,情緒糟時要得體——不要把它們看得太嚴重。下次你情緒低落時,無論出於何種原因,提醒你自己:“這也將會過去的。”威斯康辛孟羅醫院的醫生約翰?辛德勒博士說:“不管過去的失誤,一個人必須從現在開始努力進步,這樣將來才會改善。現在和將來,要看一個人學習新習慣和對待問題的態度而定。不斷挖掘過去,根本沒有前途可言。……幾乎每一個病人情緒都有問題。因為病人已經忘記如何去控製現在的想法,以便快樂起來。”所有技巧的學習都要經過試驗與錯誤,先試驗一下,如果沒有命中目標,就在意識裏記住錯誤的程度,下次試驗時再矯正偏差,直到成功地“命中”目標為止。然後記住這個成功的反應行為,將來碰到類似情況,就把相同的技巧“重新使出”。然而,認識了錯誤,尋得了正途,就必須馬上忘掉錯誤,記住並“儲藏”成功的記憶,這是十分重要的。隻要我們意識的思考與注意力集中在要達到的肯定目標上,往日失敗的記憶便發生不了作用,因此,我們千萬不要自尋煩惱。在學習過程中,錯誤、失誤、失敗等都是必要的,可是,它們本身並不是終點,而是達到終點的階梯,達到終點後,就要忘掉它們。如果我們念念不忘錯誤,因之感到難過,或時常責備自己,則錯誤或失敗本身就會留在想象記憶中,而成為個人生活的“目標”。人生最可悲的事,莫過於生活在往日的幻想之中,而不斷地責怪自己過去的錯誤,不斷地責備自己往日的罪過。為往日的過失與錯誤不斷責備自己,不僅無濟於事,反而會使你希望改變的行為繼續下去。如果念念不忘過去失敗的記憶,而且不智地下結論:“昨日我失敗了,今日當然也會再失敗。”這種想法對目前的行為會產生不利的影響。雖然如此,這並不“證明”無意識的反應形式本身有重複與繼續不斷的力量,也不說明改變行為以前要“徹底根除”埋在心頭的失敗記憶。我們之所以受害,並不是由於“無意識”,而是由於意識的思考,因為做結論與選擇“目標心像”,是由意識的思考所推動。我們改變決心的一刹那,我們脫離往事掌握的一刹那,往事就不會再來侵犯我們。絕大多數的人有個錯覺,認為情緒是完全無法控製的,它是一種自然的製約反應,這個錯覺使大家視情緒如病毒,當我們的“心理體質”不佳時就會被入侵;有時候我們也把情緒看成是理智的“堂兄弟”,會拖累理智所能發揮的力量;甚至有時候我們的情緒隻不過是對別人所言或所為的直覺反應而已。到底這些看法有何共同之處呢?那就是認為它是個看不透的東西,是我們所不能掌握的。我們每個人都希望避開痛苦的情緒,然而有些人因為矯枉過正,結果連那些他想得到的情緒也失去了。譬如說他們害怕失望,因此極力想避開會導致失望的情況,如畏縮於拓展人際關係、不敢接受具有挑戰性的工作,當一個人有這種現象時就如同掉進陷餅之中。就短期來看,他是避開了會使他失望的可能,可是卻也失去了能使他得到關懷和信心的機會,也許這正是他渴望得到的情緒。除非你完全失去感受的能力,否則你就免不了產生情緒,一心想逃避自認為是負麵的情緒並不是辦法,積極的作法是你應該從這些負麵的情緒中挖掘它正麵的意義及功能。有些人經常不願讓惡劣的情緒為他人所知曉,便會這麼說:“我並不覺得有那麼糟。”然而他們的心裏卻一直惦記著那些事,為什麼自己就那麼“衰”、為什麼別人會想占自己的便宜或為什麼自己已經盡了力卻仍不如意?他們就隻會往這些負麵想,卻不去想如何來改變自己的意焦。一個人如果真的遇上不如意,卻想一味地隱瞞,這不僅於事無補,反而會帶給自己更多痛苦;如果一味不理情緒所帶來的訊息,那也不會使你覺得更好受,反倒更加強了那種負麵的情緒,直到最後你不得不正視。處理這類情緒最好的方法不是漠視,而應是去了解它的成因,從其中找出有利於你的策略。有些人對於痛苦的情緒很容易便屈服了,甚至於甘於被其俘虜。他們無心從其中學到寶貴的教訓,反倒刻意加強它們的威力,甚至於還不服氣地對別人說:“你們以為能夠應付得來,讓我告訴你們,它遠比你們所想的困難得多。”當他們說過話時,就真覺得好像是在說一個事實,好像自己遇到的是別人所未曾經曆過的,自己能有此經曆是件值得驕傲的事。可以想:一個人如果常常有此舉動,那就真是掉進致命的陷餅裏,若不盡全力抽出身來,人生最後就必然如他自己所預言的那樣潦倒一生。處理痛苦情緒最有效且最健康的方法,就是要學會看出它對你的正麵意義。如果你真想過個有意義的人生,那麼就得讓情緒為你所用。隻要你有感受的能力,就擺脫不了各種各樣的情緒,所以你別想逃離它、別想消除它、別想視而不見它、別想歪曲它的意義、當然更別想讓它控製你的人生。情緒,就算是會帶給你短期的痛苦,但它絕對是一座你內心的指南針,指引你應走的方向,以得到所想追求的目標。如果你不曉得如何使用這座指南針,那麼就有如行駛在心理的狂風暴雨之中,永遠找不出一條脫困的航線。許多人在憂鬱不樂時,就會跑到遊樂場所去調劑一下情緒。同樣地,如果在憂鬱的時候,讀一讀漫畫或幽默小說,心情也立刻會開朗起來。同樣,不管想盡什麼辦法,都不易把憂鬱症消除殆盡。在這種情況下,最有效的辦法,莫過於先創造一個令人發笑的環境。如果某種工作進展非常緩慢,就叫做低潮現象。這時候不能喪失信心,更不能把為了飛躍而積蓄下來的精力,用到無益的地方去。在低潮現象裏,一個人之所以會失去信心,主要的原因是對自己的現狀或未來滿懷憂慮。甚至對整個過去的生長狀況也疑惑叢生。這時候,他對目前所學的內容,就會感到惶恐,由於內心產生了不安,當然就把眼前的成績看成不可靠的東西。如要避免這種狀態,必須要用冷靜的態度,去評價過去的成就。說得更具體些,就是將自己目前所完成的工作,以及足以顯示過去成績的東西,放在眼前。如果是生意人,不妨將自己獨力經辦過的工作表格,或合同書等擺在桌子上;同樣地,學生也可以把仔細閱讀過的參考書或筆記簿等拿出來看看。隻要目睹這些真實的成績,必能恢複內心的喜悅和自信。心理學上的研究結果表明,人類的心理現象跟穿衣服有著密切的關係。並非由氣氛來決定服飾,而是由服飾決定氣氛。在憂鬱的時候,穿上鮮豔與輕便的服裝,往往能使人的心胸開朗,生氣蓬勃。我們許多人犯的一個錯誤便是我們為自己,或為他人感到悲哀,認為生活應該是公平的,或有一天將會公平。事實並非如此也不將如此。當我們犯這個錯誤時,我們往往去花大量時間沉溺或困惑於生活的不公正。我們同別人一同悲歎,討論著生活的不平之處。“這不公平!”我們抱怨著,沒有認識到,也許,生活並沒打算去公平。認可“生活是不公平的”這一事實的一個好處便是,它可通過鼓勵我們盡我們最大可能妥善處理我們所擁有的一切,以此來阻止我們自怨自艾。我們知道使一切完美並不是“生活的義務”,它是我們自己的挑戰。接受這一事實也使我們不再為他人感到悲哀,因為我們被提醒道:人各有命,每人都有各自的力量和挑戰。這一理解力幫助我們處理養育孩子的問題,以及我們必須做出的關於幫誰和不幫誰的困難決定,同樣地幫我們應付我們自身的、在我們感到被犧牲或被不公平對待時的個人奮鬥。生活不公平這一事實並不意味著我們不應該盡我們一切力量去改善我們的生活或整個世界。正相反,它建議我們應該如此。當我們沒有認識到或不承認生活的不公平時,我們往往會為他人和我們自己感到遺憾。當然,遺憾是一種除了使大家感到更加糟糕以外別無它用的、自暴自棄的情緒。而當我們確實認識到生活是不公平的時候,我們對他人和自己感到同情。同情是種誠摯的情感,它向它所觸及到的人們傳達友善。下次當你發現自己在考慮世界的不公平時,嚐試提醒自己這個基本的事實。你可能會對它能夠使你跨出自哀自憐、轉向有益的行動而感到驚奇。當前,我們幾乎所有人都好像過於嚴肅。就連我們中那些保證自己不嚴肅的人都可能過於嚴肅了。人們幾乎對任何事都倍感受挫和焦慮——遲到五分鍾,別人晚出現一分鍾,陷於交通堵塞之中,注意到某人看我們不順眼或說不中聽的話,付賬單、排隊等待、燒焦飯菜,犯了個普通的錯誤——你可列舉出它們,我們因它們而氣急敗壞。焦慮不安的根源,是當生活以任何方式與我們的期望不符時,我們不願去接受它。很簡單,我們希望事物以某一特定方式發展,但它們並不如此發展。也許本傑明?富蘭克林說得最好:“我們有限的理解力,我們的希望和恐懼變為我們生活的標準,而當情況不符合我們的想法時,它們就成了我們的困難。”我們將生活花費在想要所有事物、人們和情況成為我們希望的樣子——而當事與願違時,我們抗爭,我們痛苦。治愈嚴肅的第一步便是承認自己有問題。你必須有所改變,變得更隨和。你必須看到,你自己的焦慮不安主要是出於你自己的創造———它是由你自己建立的生活方式以及你反應生活的方式所組成的。下一步就是去理解你的期望與你的受挫程度之間的聯係。每當你期望某事成為某一特定方式而它卻沒有,你就會不安並感到痛苦。另一方麵,當你放棄你的期望,當你接受生活的本來麵目,你就自由了。太過於固執就會嚴肅和焦慮。放得開就會高興起來。一個好的練習便是盡力去不抱希望地度過一天。不要期望人們會友好。當他們不友好時,你不會驚詫和煩惱。如果他們友好的話,你將會高興。不要指望你的一天沒有麻煩。相反,當麻煩出現時,對自己說,“哈哈,又有個困難要去克服了。”當你以這種態度度過你的一天時,你就會注意到,生活將會多麼美好。不要對抗生活,你要與之共舞。很快,通過實踐,你將會使你的整個生活輕鬆起來。而當你輕鬆起來時,生活就更有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