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心理差異的最好方法
心靈影響肉體的方法,尚未完全被探討清楚,所以我們也無法對它們作完全的描述。心情的緊張對自主神經係統和非自主神經係統二者都能發生影響。隻要一緊張,自主神經係統一定有所動作。個人拍桌子、咬嘴唇或撕紙頭,隻要他緊張,他必然會依某種方式作出動作。咬鉛筆或吸香煙也能作為其緊張的發泄。這些動作都告訴我們:他對自己所麵臨的情境,已經覺得受不了了。他在陌生人之間變得臉紅耳赤、手足無措、肌肉顫抖,也一樣都是緊張的結果。緊張能經由自主神經而傳至全身,因此,每種情緒發生時,整個身體都會處於緊張狀態之下。可是,這種緊張的表現並不是在每一點都一樣的清楚,我們所討論的病症,隻在於其結果能夠被發現之點。如果我們更仔細地檢查,我們將會發現:身體的每一部分都包含於情緒的表現之中,而這些身體的表現又都是心靈和肉體活動的結果。我們必須檢視心靈對肉體、肉體對心靈之間的相互活動,因為它們二者都是我們所關心的整體的一部分。我們可以從這些證據中,得到一個結論:生活的樣式和其對應的情緒傾向,會不停地對身體發展施以影響,假使兒童很早就固定下他的生活樣式,而我們本身又有足夠經驗,那麼我們便能預見他以後生活中的身體表現。勇敢的人會把他態度的結果表現於他的體格中。他的身體會長得與眾不同:他的肌肉較為強壯,他身體的姿勢也較為堅定。態度對身體的發展可能有相當大的影響,而它也可能是肌肉較為健美的部分原因。勇者的臉部表情也和普通人不一樣,結果他的整個外形都會異於常人,甚至他骨骼的構造也會受到影響。今日,我們很難否認:心靈也能夠影響大腦。病理學的許多個案顯示:由於大腦右半球受損而喪失試閱讀或書寫能力的人,能夠訓練大腦的其他部分,來恢複這些能力。常常有許多中風的患者,其大腦受損的部分已經完全沒有複原的可能性,可是大腦的其他部分卻能補償並承受起整個器官的功能,而使大腦的官能再度恢複完全。當我們想證實:個體心理學所主張的教育應用的可能性時,這件事實是特別重要的。如果心靈能夠對大腦施以這樣的影響,如果大腦隻不過是心靈的工具——雖然是最重要的工具,但仍然隻是工具而已——那麼我們就能找出發展或增進此種工具的方法。生來大腦便不合於某種標準的人,並不必在一生之中都無可逃避地受其拘束,他可以找出使大腦更適合於生活的方法。將目標固定於錯誤方向的心靈——例如,未努力發展合作能力者——對大腦的成長即無法施以有益的影響。因此,我們發現:有許多缺乏合作能力的兒童,在以後的生活中,總顯得好像沒有發展出他們的智力,以及他們的理解能力。因為成人的舉止能顯出:他最初四五年間所建立的生活樣式對他的影響,而且我們也能清楚地看出:他的統黨和他賦予生活意義的結果,所以,我們能夠發現他所蒙受到的合作障礙,並幫助他矯正其失敗。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已經朝這門科學踏出了第一步。有許多學者曾指出:在心靈和肉體的表現之間,有一種固定的關係存在。但是,他們卻似乎沒有那一個人曾經試圖找出此二者之間的確實關係。如果我們有豐富的經驗,我們便能從個人的各種部分表現中,看出其與人合作的程度。人們一直都不知不覺地在找尋此種暗號。合作的需要總是不斷地壓迫著我們,而我們也一直要想憑直覺找出許多暗示,來指導我們如何在混亂的生活中更穩妥地決定自己的方向。我們知道:在每次曆史大變革之前,人類的心靈都已認識到變革的需要,而努力奮鬥著要想達成它。然而,這種奮鬥如果單靠本能來決定,便很容易犯上錯誤。同樣地,人們總是不喜歡有非常引人注意特質的人,例如身體畸型或駝背者。人們對他們雖然還沒有十分了解,可是卻已經判斷他們不適於合作。這是一種很大的錯誤,不過,他們的判斷也可能是以其經驗為基礎的。目前尚未發現有什麼方法可以增加蒙受這些特質之害者的合作程度,他們的缺點因此而被過分強調,而他們也變成大眾迷信的犧牲品。現在,讓我們作一總結。在生命最初的四五年間,兒童會統一起其心靈奮鬥的方向,而在心靈和肉體之間,建立起最根本的關係。他會采用一種固定的生活樣式,及對應的情緒和行為習慣。它的發展包括了或多或少、程度不同的合作。從其合作的程度,我們能判斷並了解一個人。在所在的失敗者之間,最常見的共同之點是其合作能力非常之低。現在,我們可以給心理學一個更進一步的定義:它是對合作之缺陷的了解。由於心靈是一個整體,而同樣的生活樣式又會貫穿其所有表現,因此,個人的情緒和思想必定會全部和生活樣式調和一致。如果我們看到某種情緒很明顯地引起了困難,而且違反了個人的利益。隻想改變掉這種情緒是完全沒有用的。它是個人生活樣式的正當表現,隻有改變其生活方式,才能將之斬草除根。在此,個體心理學對教育和治療的未來,提供了一種特殊的指引。我們絕不能隻治療一種病症或一種單獨的表現;我們必須在整個生活的樣式中,在心靈解釋其經驗的方式中,在它賦予生活的意義中,在它為答複由身體和環境接受到。”生活的樣式是心理學最適當的主要題材和研究對象,采用其他題材的學派,其主要部分事實上都是充滿了生理學和生物學。對那些研究刺激和反應的人,企圖找出震驚經驗所造成效果的人,以及檢視由遺傳得來的能力,想看它們如何發展出來的人,這種說法都是正確的。然而,在個體心理學中,我們考慮的是靈魂本身,是統一的心靈。我們研究的是個人賦予世界和他們自身的意義,他們的目標,他們努力的方向,以及他們對生活問題的處理方式。迄至目前,我們所擁有的、了解心理差異的最好方法,就是檢視其合作能力的高低。
心態和功能
心態榮格在外傾和內傾兩種基本心態之間所作的著名區分,構成了他的分類係統的一個方麵。為了充分理解這些關鍵性術語的含義,有必要首先區分另外兩個概念:客觀的與主觀的。客觀的涉及到一個人身外的、他生活於其中的世界。這是一個人與物的世界,傳統與習俗的世界;政治的、經濟的、社會製度的世界,以及一切物質條件的世界。這個客觀世界被歸結為環境、外界或外部現實。主觀的指內在的和個人的精神世界。它是個人的世界,因為它不能被局外人直接觀察到。它十分隱秘,甚至常常不能直接被自覺意識所接納,而往往隻有通過心理治療者的幫助,通過對夢的分析,才能接觸到這些無意識的心理要素。在外傾型的人那裏,心理能被引導到客觀外部世界的表象之中,它被投入到對客觀對象、人與物、周圍環境條件的知覺、思維和情感之中。而在內傾型的人那裏,流向主體的心理結構和心理過程。外傾是一種客觀的心態,內傾則是一種主觀的心態。這兩種心態彼此排斥,它們不能同時並存於意識之中,盡管它們可以而且確實是交替地進入意識。一個人可能在某些時候是外傾的。而在另一些時候則是內傾的。但是,在一個人的整個一生中,通常是其中一種心態占據優勢。如果是客觀的傾向占據優勢,這個人就被認為是外傾的;如果是主觀的傾向占據優勢,他就被認為是內傾的。內傾型的人喜歡探究和分析他的內心世界;他是內向的、孤僻的,過分地全神貫注於自己的內心體驗。在別人看來他可能顯得冷漠、寡言、不喜歡社交。外傾型的人則把注意力集中在和他人的相互交往中,他總是十分活躍和開朗,對周圍的一切都很有興趣。所謂一種心態對另一種心態占據優勢,其實不過是一個程度問題。一個人隻是或多或少地屬於外傾型或內傾型,他並非整個都是外傾的或者整個都是內傾的。“隻有當外傾機製占據優勢時,我們才把一種行為模式叫做外傾的。”何況,在無意識中也還存在著一種與在意識中得到表現的心態剛好相反的心態,這種相反的心態把內傾與外傾的區分搞模糊了。意識中的外傾恰恰是無意識中的內傾,而意識中的內傾則恰好是無意識中的外傾。這正是無意識在人的心理中具有補償作用的一個例證。需要指出的是:無意識的心態具有與意識的心態完全不同的特征。自覺意識的外傾或自覺意識的內傾通過有意識的行為直接表現一個人的外傾或內傾。這種行為作為外傾的行為或內傾的行為可以很容易被人們觀察到。我們大家都能夠識別一個孤僻的、心不在焉的、脫離現實的人。他看上去仿佛沉溺在他自己的思想之中。而補償性的無意識心態則不能敞開來表達自己,因為它始終是受到壓抑的。盡管如此,它畢竟間接地影響著人的行為,就像一個人表現得反常、表現得與自己極不協調的那樣。譬如說吧,當一個平時開朗的人突然變得抑鬱、矛盾和孤僻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到驚奇。“他怎麼搞的?誰在折磨他?”我們會問。而答案卻是:他的無意識。他正暫時地處在他長期壓抑的內傾心態的控製之下。無意識心理過程並不如意識的心理過程那樣可以得到很好的發展和分化,因為被壓抑的心態造成的影響就具有一種使行為顯得原始粗野的傾向。關於這一點,一個最能說明問題的例子是,一個內傾的人會根本沒有任何理由就突然瘋狂地亂砍亂殺起來。此外,按照榮格的夢補償理論,外傾型的人在他的夢中是一內傾型的人,而內傾型的人在他的夢中則成了外傾型的人。心理功能在榮格的心理類型學中具有與心態同等的重要性。心理功能有四種:思維、情感、感覺和直覺。思維由彼此聯結的觀念組成,以便形成一個總的概念,或形成一個解決問題的答案。它是一種渴望理解事物的理智功能。情感則是一種價值判斷的功能。它根據一種表象喚起的是愉快的體驗還是不愉快的體驗而決定接受還是排斥這一表象。思維和情感都被認為是理性的功能,因為兩者都需要作出一種判斷。思維就兩種或更多的觀念(表象)之間有無真實的聯係作出判斷;情感則就一種表象(觀念)是愉快的還是厭惡的、是美的還是醜的、是令人激動欣喜的還是沉悶乏味的作出判斷。感覺是一種感官知覺,它既包括所有通過感官刺激(聲、色、嗅、味、觸)而產生的意識經驗,也包括那些來源於人體內部的感覺。直覺是一種直接把握到的而不是作為思維和情感的結果而產生的經驗(體驗)。在這一點上它同感覺完全一樣,兩者都不需要任何判斷。直覺不同於感覺之處在於,具有某種直覺的人本身並不知道這直覺來自何處,是怎樣發生的。直覺是出其不意地出現和降臨的。感覺通常可以通過指出刺激的來源而獲得解釋,例如說“我牙疼”,“我看見一條鯨魚”。但當一個人直覺或預感到有什麼事情將要發生時,如果有人問他是怎麼知道的,他隻能回答說:“我從骨子裏覺得就是這樣”,或者幹脆是“反正我知道就是了”。直覺有時候又被叫做第六感官或者超感知覺。感覺和直覺被認為是非理性功能,因為它們不需要任何根據和理由。它們是一種心理狀態,通過作用於個體的刺激的變化流動而逐漸形成。這種變化流動沒有方向和意圖。它與思維和情感不同之處是它沒有任何目標。人們感覺到的一切無不來自當前的刺激,而人在內心深處直感到的,依據的則是未知的刺激。榮格使用非理性一詞並不意味著它與理智相衝突。感覺和直覺隻不過是與理智完全無關而已,它們是非理性判斷的。榮格給四種心理功能下的定義非常簡煉。“這四種心理功能符合於四種明顯的意識方式,意識通過這些方式使經驗獲得某種方向。感覺(感官知覺)告訴我們存在著某種東西;思維告訴你它是什麼;情感告訴你它是否令人滿意;而直覺則告訴你它來自何處和去向何方”。所有這些心理功能的不同特性還要取決於它們是與外傾心態還是與內傾心態相結合。外傾思維利用的是由感官刺激提供給大腦的信息。激發思維過程的對象是某種存在於外部世界的東西。例如,種子是怎樣發芽生長的,水為什麼加熱到一定溫度就會變成蒸汽,語言是如何被人掌握的……人們往往希望對這些問題作出解釋。榮格發現,許多人往往把這看作是唯一的思維類型,然而實際情形卻並非如此。榮格認為,事實上還存在著一種內傾思維即一種主觀性思維。人除了對所有感興趣的是某種思想觀念本身。他當然也可能搜集外部世界的事實來驗證他自己的思想。在科學中,這種思維被稱之為演繹思維,與之相對的則是歸納思維。在歸納思維中,所有的概念和假設都來源於並且建立在事實材料的基礎上。內傾思維者還可能不斷反思他自己的想法而不考慮它們與外部世界有否關聯。外傾思維型的人是比較實際和注重實踐的,他是解決實際問題的能手。外傾情感受客觀外在標準的製約。一個人覺得某種東西美或者醜,僅僅因為它符合或不符合傳統的固有的審美標準。由於這一緣故,外傾情感往往傾向於保守,傾向於符合傳統規範。而內傾情感卻同內傾思維一樣,是由於內在的主觀的條件,特別是由來自原型的原始意象激發起來的。既然這些內在的原始意象既可能是思想意象也可能是情感意象,因而一旦情感意象占據優勢,其結果則必然導致內傾情感。內傾情感往往是原始的、不同尋常的和富於創造性的,有時候則由於背離一般人的習慣而顯得古怪和反常。在外傾感覺中,所有的感覺都取決於人所麵對的客觀現實的性質;而在內傾感覺中,所有的感覺則是由某一特定瞬間的主觀現實決定的。在前一種情形中,知覺直接地再現了客觀對象;它們是來自外部世界的心理事實。而在後一種情形中,知覺則受到心理狀態的嚴重影響,它們仿佛是從心靈深處產生出來的。外傾直覺力圖從每一客觀情境中發現多種可能性,並且致力於不斷地從外部世界中尋找新的可能性。內傾直覺則致力於從精神現象,特別是從來自原始意象中尋找各種各樣的可能性。外傾直覺轉遊移於各種客觀對象之間,內傾直覺則遊移於各種主觀意象之間。現在讓我們看看心態與心理功能的這些不同組合怎樣表現為個體的行為模式。這些表現方式構成了榮格的心理類型學,它包括八種不同的心理類型。象榮格那樣,我們也要對這些不同類型的典型表現作一番描述。但是不言而喻,在每一種人格類型中,實際上存在著許多程度不同的人格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