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辦阿拉伯語學校與穆斯林社會發展(3 / 3)

還應特別指出的是,臨外女子分校(原女生部)多年來在推動穆斯林婦女教育方麵所做出了突出貢獻。長期以來,女校教職員工在校長馬秀蘭女士的帶領下,以掃除穆斯林婦女文盲為己任。在臨夏地區,許多婦女尤其是女童因為家庭困難等原因而失學、輟學的現象比較嚴重,女校以熱情的懷抱主動接納她們,使她們接受掃盲和普及教育,受惠女生達1000多名,許多婦女在這裏第一次品嚐到了知識的甘甜,不少人還有了一技之長,重新揚起了生活的風帆。女校還於1994年創辦了《穆斯林婦女》(甘新出內部報型資料),先後印行46期,在全國各地產生了很好的反響,受到在北京舉辦的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的高度評價,為國家婦女工作增添了一道光彩,受到組委會的表揚。

臨外辦學人善於學習,不斷進取,一貫注重準確領會自治州的發展戰略,把握機遇,準確定位,立足臨夏,麵向西北,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全力服務,竭盡所能。臨夏回族自治州有110萬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族穆斯林,占全州總人口的56.5%,占全甘肅省信仰伊斯蘭教人口的66.9%。立足這一實際,臨夏州委、州政府始終把民族團結、宗教和順作為事關全局的戰略性任務,確定了“團結、進步、發展”的主題和“打民族牌、走民營路、謀富民策、建和諧州”的發展思路。多年來,臨外始終堅持圍繞這一戰略思路而努力,謀發展,促團結,建和諧。臨外的辦學成就及對當地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發揮的積極作用,得到了教育界及當地政府的充分肯定,也受到《民族報》、《甘肅日報》、中央電視台、甘肅電視台等多家新聞媒體的關注和報道。2006年,臨外被教育家協會評為“依法辦學、誠信學校”;2007年,臨外被列為國家助學金扶持學校,每年享受國家助學金80多萬元;2008年,臨外榮獲臨夏州教育係統“先進集體”的榮譽稱號。①臨外近30年的辦學實踐證明,民辦阿拉伯語學校是促進穆斯林聚居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社會和諧進步的積極力量。

三、對民辦阿拉伯語學校應給予足夠重視和更多扶助改革開放20多年來,各地民間阿拉伯語學校在艱苦的辦學過程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普遍存在著不少問題和困難。有些問題和困難是地方性的或個體性的,有些則是共同性的,這些問題和困難主要有:辦學經費緊缺;師資力量薄弱,教師隊伍不夠穩定;學生水平參差不齊;教學質量難有較大提高;有些學校對自身定位不夠準確,發展思路不夠清晰,等等,要解決這些問題,還有許多艱苦的工作,需要多方麵的支持和配合,特別需要地方教育主管部門的主動引導和積極扶持。

如何提高民辦阿拉伯語學校的教學質量,使民辦阿校更有效地服務於當地經濟文化發展和社會進步,努力做到與時俱進,不斷適應時代的發展,不僅是各地阿拉伯語學校辦學者需要認真總結和思考的問題,也是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特別是教育管理部門所當關注和研究的問題。當地政府及社會各界,包括辦學者、助學者和管學者,都應進一步轉變觀念,解放思想,將民辦阿拉伯語學校納入民族地區持續和諧發展的視野,為其創造更好的社會環境,給予更多的支持。

民辦教育不僅是我國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民族地區民族工作的重要內容。大力發展民族民辦教育,對於提高少數民族的人口素質,促進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增強民族團結,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民辦教育,特別是民族民辦教育要實現真正的公平發展,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良好社會環境。其中包括寬鬆的政策環境、健全的法製環境、和諧的人文環境以及公正的市場準入環境。因此,要努力創造一個全民重視民族民辦教育的社會環境,全麵貫徹和落實《民辦教育促進法》及國家對民族地區的一係列政策、法規,給予民族民辦教育切實的“國民待遇”。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早就指出:

民辦教育是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組成部分,要遵循“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依法管理”的方針,依法保障民辦學校權益;明確國家對民辦學校的扶持措施,落實相關優惠政策,加強政策引導;促進民辦教育擴大辦學規模,改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質量,增加辦學實力;表彰獎勵成績突出的民辦學校和教育機構;營造有利於民辦教育自主自律、健康發展的環境,形成公辦學校和民辦學校優勢互補、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格局。

《計劃》進一步強調,要“積極推進各級各類教育的體製改革和製度創新,凡符合國家有關法律的辦學模式,均可大膽試驗,使民辦教育發展邁出更大的步伐”。根據這一精神,有關決策部門應高瞻遠矚,著眼於西部大開發、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及國家對外開放的實際需求,將民辦阿拉伯語學校視為民族地區人力資源開發的有效途徑,給予更多引導和扶持。在深入實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出台一些具體可行的優惠政策,幫助民辦阿語學校提升檔次,如幫助學校引進教師、推進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間的校際合作等,並建立長期有效的管理和激勵機製,對長期致力於民①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見2004年3月31日《文彙報》。

辦民族教育事業的傑出人士及辦學成績突出的學校給予應有的獎勵(如臨夏外國語學校的創辦者馬誌信老人,長期致力於民族民辦教育事業,貢獻突出,是臨夏地區民辦教育當之無愧的一名功臣,理應受到當地有關部門的嘉獎),使民辦阿拉伯語學校不斷向正規化、專業化方向發展。

特別需要看到的一點是,新時期不斷拓展的中阿交往與合作,為民辦阿拉伯語學校的發展帶來了光明的前景。2004年1月,胡錦濤主席訪問了阿拉伯國家聯盟總部,宣布正式建立中國—阿拉伯國家合作論壇,並提出了發展中阿新型夥伴關係的四點原則:

1.以相互尊重為基礎,增進政治關係;2.以共同發展為目標,密切經貿往來;3.以相互借鑒為內容,擴大文化交流;4.以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宗旨,加強在國際事務中的合作。胡主席強調,中阿合作論壇“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深化中阿關係的重要舉措,有利於豐富中阿關係的內涵,用於鞏固和拓展雙方在各層次、各領域的互利合作”。

“這清楚地表明,中阿關係的發展已對我國阿拉伯語專業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規定了新的高度,人才培養的任務也更加迫切和繁重了。”①在此形勢下,作為國家高等外語(阿語)教育的重要補充,民辦阿拉伯語學校迎來了廣闊的發展空間。中阿全麵交往對外語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麵、多層次的,不但需要高級專門人才,也需要一般的初、中級人才。高等學校阿拉伯語專業並不能承擔培養初、中級阿語人才的任務,而這類人才的實際需求往往大於對高級人才的需求,這也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地阿拉伯語學校多年存而不衰的一個客觀原因。這些年來,活躍在廣州、深圳、義烏等東南沿海地區,充當中阿民間貿易橋梁的大量阿語翻譯者,基本上都是民辦阿拉伯語學校的畢業生。其中不少人還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利用懂得阿拉伯語的優勢,招商引資,開展涉阿貿易。例如,臨夏外國語學校學生鎖進誠1997年畢業後即往廣州經商,經過多年勤奮努力,已在廣州辦起家具廠,他借外語優勢,將產品銷往中東各國,業績不菲。

概言之,新的形勢為回族穆斯林發揚研習阿拉伯語的文化傳統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各地民辦阿拉伯語學校應抓住機遇,乘勢而進,不斷深化改革,調整辦學思路,多方籌措資金,增強師資建設,強化學校管理,規範課程設置,積極開展對外合作與交流,努力提升教學質量,為民族地區培養更多能夠適應時代發展、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為民族地區的文化發展、經濟建設和社會進步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