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證明,研習阿拉伯語是中國穆斯林的文化傳統。回族穆斯林正是通過對阿拉伯語的研習,傳承民族文化,提升民族素質。民國時期以成達師範為代表的阿拉伯語學校,更體現出回族同胞愛國愛教的優良傳統和與時俱進、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它以生動的實例說明,回族穆斯林學習和掌握阿拉伯語的目的,已並不局限於獲得宗教知識,用於宗教生活,更有傳承文明、服務社會、振興民族、報效國家的崇高定位。
二、民辦阿拉伯語學校是促進穆斯林聚居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社會和諧進步的積極力量
改革開放以來,全國各地回族穆斯林聚居地區再度陸續辦起了許多民間阿拉伯語學校,有一定辦學規模的如雲南開遠阿拉伯語學校(1979創辦)、甘肅臨夏外國語學校(原臨夏中阿學校,1980創辦)、甘肅蘭州阿拉伯語中專(1981創辦)、山西長治阿拉伯語學校(1984創辦)、甘肅廣河阿拉伯語學校(1989創辦)、甘肅張家川穆斯林學校(1991創辦)、寧夏銀川阿拉伯語學校(1991創辦)、雲南通海納家營伊斯蘭文化學院(1994創辦)等。各地民間阿拉伯語學校的開辦,既是國家改革開放一係列政策得以貫徹落實的必然結果,也是對民族文化傳統的一種繼承和延續。要是沒有國家的改革開放,沒有回族人民獨特的文化傳統,這麼多的民辦阿拉伯語學校是不會突如其來的。各地多年的辦學實踐證明,民辦阿拉伯語學校對於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宗教和順和社會進步發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各地阿拉伯語學校作出的成績,也得到當地政府及有關部門的肯定和表揚。甘肅臨夏外國語學校就是一個突出的例子。
臨夏外國語學校(下稱“臨外”)原名臨夏中阿學校,是改革開放後西北地區創辦較早的民間阿拉伯語學校,現在已發展為一所頗具規模、富有民族特色的中等職業外語學校。學校最初由當地一位開明的學者型阿訇馬誌信於1980年創辦。1989年臨夏市教育局根據甘肅省教委1988(154)號文件精神報請自治州教育局批準正式成立[臨州教發1989(12)號]。2007年8月,改名為“臨夏外國語學校”。學校的辦學宗旨是:“發展民族教育,提高民族素質,發展民族經濟,促進中阿交流,培養有理想有道德的專業人才。”創辦初期,學校條件極其簡陋,經過長期艱難曲折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由男校和女校兩大教學單位組成的阿拉伯語專業學校,建有各自獨立的教學大樓,並有圖書室、多媒體語音室、電腦室、多功能報告廳、學生食堂、學生宿舍、衛生室、操場等教學設施。
臨外秉承成達師範的愛國傳統,堅持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教學中強調德、才兼育,中、阿並舉。開設課程主要有三大類。第一類是專業類的阿拉伯語課程,包括基礎阿拉伯語、阿拉伯語語法、阿語修辭、阿語精讀、阿語泛讀、阿語會話、阿語聽力、阿語應用文寫作、阿語訓古、音韻學、阿漢互譯等,主要采用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語專業的教材,課時安排占較大比例;第二類是中文及文化課程,包括現代漢語、古漢語詩文選、漢語寫作、中國曆史、世界簡史、回族史、時事政治、法律常識、計算機應用基礎等;第三類是穆斯林文化常識課程,包括伊斯蘭文化基礎、聖訓學、《古蘭經》知識、伊斯蘭教曆史等。另有體育(主要有體操、武術、籃球、乒乓球)以及請當地武警教官開設的軍訓等活動。學校於2006年開辦大專自考班,設置了馬克思主義哲學、大學語文、現代漢語、文化概論、英語等課程。
臨外師資力量在辦學早期很薄弱,90年代以來,該校早年畢業後出國留學的一些青年陸續歸來任教,師資力量得到一定加強。學校在注重教學的前提下,還注意鼓勵教師積極從事有關教學、翻譯等方麵的學術研究工作,辦有內部發行的《中阿校刊》,發表教師的教學心得及學生的翻譯習作等。該校青年教師翻譯的阿拉伯古典哲學名著《聖學複蘇精義》被商務印書館列入世界宗教文化名著叢書出版,一些教師還在《阿拉伯世界研究》、《回族研究》等刊物上發表過學術論文。截止2008年,已有10位教師通過了相關部門組織的考試,獲得國家頒發的教師資格證。
臨外學製4年,實行校董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製。辦學經費由校董會負責向社會募捐。早期階段學生免費入學,後來隨著市場經濟形勢的發展,開始適當收取一定學雜費。學校立足西北,麵向全國招生,入學新生要求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目前,有來自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西藏、河南、福建、吉林等20多個省區的回族、東鄉族、撒拉族、藏族等各民族的學生在此求學。現有學生1504人(其中女校女生760人),34個教學班;教職員工131人(其中碩士4人,學士46人,大專13人)。自開辦以來,已有大量學生從臨外畢業。畢業生中有出國留學的,有的到北大、北外等高校阿拉伯語專業繼續深造的,有在行政機關單位參加工作的,有被中建公司國家大型等涉外企業聘用當翻譯,有在廣州、深圳、義烏等地從事對阿貿易活動或為阿拉伯商人擔任翻譯兼導購的,等等。
臨外目前還與西北民族大學外國語學院等國家高等院校開展聯合辦學,初步建立了校際合作關係,並計劃在未來幾年裏,進一步拓寬專業領域,提高辦學層次,力爭把學校辦成一所高水平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民辦外語職業學校。還與埃及愛資哈爾大學分校——馬來西亞格達哈國立大學、泰國亞拉大學等先後簽訂了派遣留學生協議。
多年來,臨夏在人才培養及促進當地民族文化發展、宗教和順、社會和諧及對外交流等方麵作出了重要貢獻,臨外出色的辦學業績,受到當地有關部門及社會各界關注、讚譽和支持。
臨外在阿拉伯語教學方麵所取得的成績,受到我國外語教育界特別是阿拉伯語教育界的讚賞。2004年,教育部外語教育指導委員會阿語組組長、北京外國語大學阿拉伯語係主任國少華教授率考察組一行親赴臨外調研,指導教學,通過與學校師生座談、聽課等了解學校的教學情況,這是多年來高校阿語教育界權威人士首次踏入民間阿語學校大門,進行工作調研,考察組對學校的教學給予充分肯定,並對學校的專業建設提出了建議。考察組在對包括臨外在內的全國各地民辦阿拉伯語學校進行了廣泛調研之後認為,“在西北以及其他回族聚居區拓展阿拉伯語教育,對發展地區經濟,實施開發大西北戰略很有意義”①。2005年10月,在蘭州西北民族大學參加“教育部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阿語組中國阿拉伯語教學研討會2005年聯席會議”的20多位全國各高校阿拉伯語專家專程前往臨外參觀,專家們對臨外人長期艱苦辦學的精神表示欽佩,並對學校取得的成績及其在促進我國阿拉伯語教育事業持續發展方麵發揮的作用給予積極評價。
臨外還為當地工商界打開阿拉伯市場發揮了橋梁作用,例如當地地毯廠已有大量富有民族特色的產品銷往中東,獲得較好的經營業績。2002年8月,前來參觀臨外的沙特駐華大使穆罕默德·白舍爾對學校在阿拉伯語教學領域及在促進中阿經濟文化交流方麵所作的貢獻給予稱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