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地處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黃土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會地帶,地形地貌複雜多樣,自然條件總體較差,特別是宋元以降,隨著國家政治文化中心的東遷和南移,海路的開通,加之氣候變遷、兵燹和不適當開發引起的自然生態的惡化,甘肅逐漸失去區位優勢,經濟日趨蕭條,民生凋敝。艱苦的條件使人們備受磨難,同時也磨煉了人民的意誌,造就了甘肅人特有的氣質和性格——艱苦奮鬥、不甘落後,執著堅韌、鍥而不舍,簡樸友善、誠實守信,包容創新、團結奮鬥。
縱觀甘肅曆史,我們不難發現甘肅的曆史具有鮮明的特點。
第一,甘肅各地區社會發展呈現不平衡。甘肅是一個斜長的地帶,東部和西部自然條件差異大,社會發展不平衡,農業與畜牧業的發展亦不平衡。甘肅民族眾多,漢族和少數民族的社會發展不平衡,少數民族之間的發展也不平衡。
第二,甘肅的曆史發展雖與中國東部有同步的時期,但在很長時期落後於中國東部。上古時代,甘肅文化輝煌,璀璨奪目,可以說引領著中國曆史的發展方向,尤其是秦漢至唐前期,甘肅更是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風向標。“安史之亂”以後,甘肅與中原地區逐漸拉開了差距。封建社會後期,甘肅或者地處反抗統治的戰亂中心,或者地處緊鄰戰亂中心的後方,封建統治者在這裏強征暴斂,人力、物力的損失十分嚴重,以致生態惡化,土地貧瘠,生產率低,加之自然災害,生存已屬不易,何談發展!社會進步十分緩慢。
第三,甘肅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地區,各族人民在漫漫的曆史長河中相互學習,取長補短,促進了共同發展和相互融合,這始終是曆史的主流。在曆史進程中,舊的民族消失了,或者融入漢民族之中,或者產生新民族。而各族之間的矛盾與鬥爭,既是曆史發展中不可避免的現象,也是實現共同發展和相互融合的推動力。
第四,甘肅的自然條件宜於畜牧,自古就有發達的農業和繁盛的畜牧業,而且兩者之間具有明顯的互補性。繁盛的畜牧業是甘肅的特色經濟,曆代統治階級都很重視,並在甘肅地區大辦牧馬場;少數民族群眾更有從事畜牧的傳統,對國家、對地區的發展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第五,在很長時期,甘肅都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咽喉之地。上古遊牧民族的大遷徙中,就有西方的種族來到甘肅。秦漢以後,東西方的往來更加頻繁。文化的交流是雙向的。佛教的東傳、絲綢和四大發明的西去,證明甘肅是中西文化融會的第一站。
三
《甘肅通史》是闡述甘肅各族人民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創造甘肅曆史的具有重大現實意義的曆史著作。編寫甘肅曆史是為了總結過去,展望未來,鼓舞甘肅各族人民建設家鄉的積極性。這是甘肅曆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編寫《甘肅通史》的指導思想,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曆史觀點,必須把甘肅曆史放在中國曆史的大背景下來撰寫,甘肅曆史既是中國曆史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有自己發展的特點。必須突出甘肅曆史發展的特色,展示其亮點,體現我們祖先創造甘肅曆史的勤勞和智慧。必須吸收學術界關於甘肅曆史最新的研究成果,材料力求豐富,內容必須充實,敘述要有深度,觀點應當明確,體例要有創新。在明確其通史性質的基礎上,還應考慮其大眾化的社會效應,不能讓繁瑣的考證取代敘述,語言應當通俗易懂,行文流暢,適合大眾閱讀。
《甘肅通史》從讀者出版集團立項到組織專家編撰,曆時五年。
回憶編寫過程,省委領導自始至終予以關懷與支持,是我們編寫工作的重要保證;我與分卷作者之間的合作,是編寫工作順利的基礎。由於編寫的專家來自不同單位,為了編寫《甘肅通史》這個目標而走到一起,之間的合作是愉快的,但不能說沒有意見分歧。發生意見分歧是正常的,是因工作而起,如什麼內容的“越界”呀,字數的超計劃呀,當然也有看法和觀點上的差別,卻都能在協商和爭論中得以解決。為了保證書稿質量,甘肅人民出版社還特地聘請了一些專家審讀《甘肅通史》,他們付出的辛勞是巨大的,我代表《甘肅通史》全體編寫者向他們致以衷心的感謝。
呈現在讀者麵前的《甘肅通史》,因編寫中可借鑒的資料有限,對有些問題的研究也不夠深入,加上我們學識的局限,存在問題是肯定的,敬請專家和讀者批評指正,也期待後來者踵事增華。
劉光華2008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