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時期,儒學在甘肅地區沒有中斷。北宋重視興辦學校,對蕃部子弟進行教育;西夏在河西地區設州縣學,行廟學製,推廣使用蕃書;金朝崇儒重學;元朝興學重文,推崇藏傳佛教。生活在這裏的眾多民族,文化上相互影響,使甘肅文化具有鮮明的多元化、地域性特點。

1368年,明朝建立,甘肅地區實行府州縣製與軍事衛所製並行,府州縣屬陝西布政使司,衛所屬陝西行都指揮使司。這裏駐有大量的軍隊,戍守著邊塞長城;為保障供應,甘肅的衛所屯田最具特色,屯田管理體製臻於完善。這一時期,甘肅出現了回、東鄉、保安、裕固等新的民族共同體,甘肅也是全國重要的回族聚居區之一。這些新的民族共同體與漢、藏、蒙古族一起,共同創造了甘肅曆史。

清朝初年,甘肅的行政建製仿行明製。康熙三年,陝甘分治,甘肅屬陝西右布政使司(後改鞏昌布政使司、甘肅布政使司),先駐鞏昌,後移駐蘭州;雍正三年,省陝西行都指揮使司及衛所,設置府縣。甘肅行省管轄著九府、六直隸州,陝甘總督駐節蘭州,蘭州成為西北地區的軍政重鎮。甘肅既是清前期鎮壓西北民族叛亂的大後方,又是鎮壓同治回民起事的中心地區,百姓深受繁重的徭役和戰亂之苦。晚清在西方資本主義的侵略下,割地賠款,民不聊生。清末的新政沒有挽救腐敗的清王朝的命運,而一場推翻封建製度的大變革已然來臨。

明清時期,藏傳佛教和伊斯蘭教是甘肅的主要宗教。清代伊斯蘭教經堂教育的中心轉向甘肅,形成了不同的派別,影響著西北穆斯林信眾。隨著藏傳佛教格魯派的興起,眾多黃教寺院陸續建成,其中最具影響的當屬康熙年間興建的拉卜楞寺。在學術方麵,甘肅學者張澍、邢澍、李銘漢推動了晚清興起的經史之學。

1911年辛亥革命後,清朝統治土崩瓦解。甘肅革命者舉行了秦州起義,響應共和。而以趙維熙為代表的封建官僚亦宣布共和,成立了甘肅軍政府及臨時議會。1925年,馮玉祥入甘,改所部為國民軍,並與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合作,國共兩黨選派黨員到國民軍中宣傳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中國共產黨黨員隨國民軍進入甘肅,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甘肅特別支部,並幫助國民黨建立省、市、縣各級黨部,堅持統一戰線政策,擴大了影響。

1927年“四一二”政變後,國共合作破裂,中國共產黨的活動轉入地下,國民黨反動勢力控製了甘肅。與此同時,中共領導的陝甘革命根據地和武裝鬥爭得到了發展,成立了陝甘邊蘇維埃政府,組成了中國工農紅軍陝甘遊擊隊,並粉碎了國民黨的兩次“圍剿”。1935年9月,紅一方麵軍進入甘肅;1936年10月,紅二、四方麵軍與前來迎接的紅一方麵軍在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抗戰初期,中國工農紅軍被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在蘭州成立了辦事處。1937年10月,中共甘肅工委在蘭州成立,全省抗日救亡活動蓬勃展開。陝甘根據地建立起了無產階級領導下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實行減租減息,開展大生產運動,成為全國人民抗日的大本營。

抗戰期間,由於戰爭的需要,甘肅興建了石油、煤炭、機械、發電、化工、水泥等近代工業;西蘭公路通車後,又新修了西蘭、甘新、甘青、甘川、華雙、平寧六大幹線公路;1945年寶天鐵路鋪軌完成。甘肅還修建了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文化教育方麵,成立了甘肅科學教育館、蘭州圖書館、敦煌藝術研究所;宣傳抗日的進步報刊雨後春筍般出現。全省有中學108所,小學7553所;高等學校有西北農業專科學校、西北師範學院、西北醫學院蘭州分院、甘肅學院等。甘肅近代化建設大發展,而文化教育尤為顯著。

抗戰勝利後,蔣介石推行反革命內戰政策。1947年又頒布了“戡平共匪叛亂總動員令”,將中國轉向了戰爭體製。中共西北局決定恢複中共甘肅工委,在甘肅大力發展革命力量。1949年4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同年7月,第一野戰軍向甘肅進軍,先後解放平涼、天水,8月26日,蘭州解放,結束了國民黨在甘肅的統治。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後,人民當家作主,舊貌換新顏,甘肅從一個落後的農業省份,發展成為以農業為基礎,以有色金屬、能源、石油化工、機械電子等為主體的,結構比較合理、門類比較齊全的省份。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甘肅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而深刻的變革。20世紀90年代後期,國家開始實施的西部大開發戰略,有力地促進了甘肅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經濟結構調整初見成效,綜合實力逐年提高。2600萬甘肅人民在繼承和發揚古老文明的基礎上,正在創造新的輝煌曆史,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樹立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邁進。

縱觀甘肅曆史,我們不難發現,甘肅的曆史厚重多彩而又起伏曲折。

甘肅是中華民族和中國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中華多元文化的軸心——黃河孕育了以伏羲文化、大地灣文化、馬家窯文化為代表的新石器時代的史前文明,省內出土的眾多精美絕倫的彩陶,充分說明當時的生產工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甘肅是中國曆史舞台上非常重要的兩個朝代——周代和秦朝——的崛起之地,《詩經·豳風》、周祖廟和禮縣的秦公大墓就是這段曆史的見證。從西漢以至隋唐的近千年間,甘肅地處絲綢之路的樞紐地帶,河西地區長期是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前沿和窗口,敦煌莫高窟、陽關,天水麥積山,武威出土的銅奔馬都是中外交流的象征。隋唐時期,甘肅的經濟社會空前繁榮,史稱“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甘肅自古就是多民族的聚居區,曆史上先後有多個民族在此繁衍生息、融合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形成和國家的統一作出了巨大貢獻。著名的“涼州會談”標誌著西藏正式納入祖國的版圖。省內現有的回、藏、東鄉、保安、裕固等各兄弟民族創造了魅力獨具、異彩紛呈的民族文化。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壯麗史冊中,甘肅同樣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南梁革命根據地是西北革命的搖籃,為陝甘寧革命根據地的形成作出了獨特貢獻。在舉世聞名的紅軍長征中,甘肅是經過部隊最多、紅軍戰鬥生活時間最長的省域,具有重大曆史意義的“三軍大會師”就在會寧舉行。1936年末到1937年初,西路軍將士征戰河西,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與馬家軍閥殊死搏鬥,血灑祁連,成為我軍曆史上最悲壯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