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塞外列城
太初三年(前),漢武帝派徐自為在陰山北部修築長城,“遣光祿勳徐自為出五原塞數百裏,遠者千裏,築城障列亭至盧朐。”所謂“至盧朐”的五原塞外列城,《漢書·地理誌》記載:五原郡桐陽縣“北出石門障得光祿城,又西北得支就城,又西北得頭曼城,又西北得庠河城,又西北得宿虜城。”根據調查,在今包頭市北陰山以外,有兩條近似平行的長城遺跡,蜿向西北延伸。南麵。條起自今包頭市固陽縣境內,西越巴盟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向西北方向延伸,進人蒙古國境內。北麵。條,東起烏盟達茂聯合旗,西經烏拉特中旗、烏拉特後旗伸入蒙古國境內,繼續向西,又進人內蒙古阿盟額濟納旗,與居延澤上的漢塞相接。在這條漢塞土夯的城障遺址內,出土有不少五銖錢及“千秋萬歲”瓦當,還有钁、鐮、等鐵農具和盾鼻、殘劍、殘甲片、銅鏃、銅弩機牙等兵器,均屬西漢中期時物。為了加強防禦,這條漢塞采用複線形式,史稱光祿塞或外城,與陰山以南漢塞有桐陽道相通。陽道由桐陽城(今包頭市東)西北出,經石門障(今包頭市北)至光祿城。西北抵支就城,又西北進入陰山,過頭曼城,沿陰山北麓至宿虜城(今烏拉特中旗北)。五原塞外這條漢塞,到宣帝地節(前前)中罷廢了。“是時匈奴不能為邊寇,於是漢罷外城,以休百姓”,所謂“罷”,就是撤回戍塞吏卒,反映了匈奴勢力的衰弱。
[附:玉門關外“列亭”]
“列亭”當然不應作漢塞對待。玉門關以西的列亭,是漢朝爭取西域以與匈奴〈〈漢簡考述》,載《漢簡綴述》。
見唐曉峰《內蒙古西北部秦漢長城調查》(《文物》年第期。)《漢書·匈奴傳》。
鬥爭的重要通汛設施,對最終確立對西域地區的管轄權有重要作用,故將其附記於此。
漢已伐宛……歲餘……而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鹽水,往往有亭,而侖頭有田卒數百人,因置使者,護田積粟以給使外國者。(《史記。大宛列傳》)
於是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台、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漢書·西域傳》)
故輪台以東捷技、渠梨皆故國,地廣,饒水草,有溉田五千頃以上……臣愚以為可遣屯田卒,詣故輪台以東……稍築列亭,連城而西,以威西國,輔烏孫為便。(《漢書·西域傳》)
以上引文中的“侖頭”目卩“輪台”,“鹽水、“鹽澤”均指今羅布泊,引文明言自敦煌“西至鹽水,往往有亭”(或“往往起亭”),或“故輪台以東……稍築列亭”,當然就不同於“障塞亭隧出長城外數千裏”、“列亭障至玉門矣”。前者僅指烽隧亭台,為通訊係統;而後者則為邊塞長城,是防禦設施。桑弘羊關於在輪台以東屯田和“稍築列亭,連城而西”的建議,被武帝否決了廣今請遠田輪台,欲起亭隧,是擾勞天下,非所以優民也。”但是這。建議中的屯田,在昭、宣之世實行了;加之西域都護的設置稍築列亭”的通訊設施也必然從鹽水西延。陳夢家先生對此舉證、分析說:
年斯坦因氏由營盤西北沿庫魯克塔格山南麓、孔雀河北岸,西北經沙漠至庫爾勒,在。百英裏(公裏)以上的古道上發現綿延的烽台直到庫車西北(車經,北緯20°為止。烽台的建築結構,與甘肅境內的漢亭隧相同。(《西域考古記》第十八章,《亞洲腹部考古記》卷四,地圖第)。此道烽台防線沿了。條古道。此古道自敦煌西出玉門關(關內在長城南),經巴什托格拉克,過白龍堆北頭,統羅布洋爾北岸,經今海西北角之“樓蘭遺址”(前涼之海頭)後,沿庫魯克河(義為幹河,在庫魯克塔格山南麓)至“營盤遺址”,自此西北沿孔雀河西至庫爾勒,折西沿天山南麓經布古爾(輪台故址)至庫車(電茲故地),再經阿克蘇、嗔什°葛爾、疏勒而西至大宛(據《西域考古記》地圖)。此線大約相當於漢武時的北道,《西域傳·序》所謂“隨北山,波河西行至疏勒為北道”。
二、漢塞的管理
西北邊塞與北邊邊塞是連為整體的,例如“竊見北邊自敦煌至遼東萬。下·五百餘裏,乘塞列隧”。但也有分段記述的,如“臣聞北邊塞至遼東,外有陰山,東西千餘裏”,就不包括西北邊塞。對於漢塞,中央政府未設統。的管理機構,而是由各邊郡分段管理的。
郡的長官是郡太守,負責本郡的全麵工作(包括軍事上統領軍隊)。不過邊郡不同於內郡,例如西北邊郡人口少,民族複雜,還與匈奴、羌和其他少數民族相鄰,在軍事防禦上有著特別的任務,所以在管理上與內郡稍有不同。就與漢塞有關的說吧,內郡。郡隻有。個郡都尉,而邊郡就不止。個,除了與內郡相同的郡都尉外,還設置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部都尉。所以《漢舊儀》曰邊郡太守各將萬騎,行障塞烽火追虜,……置部都尉。”見於《漢書·地理誌》記載的西北邊郡部都尉和別號都尉如下:
隴西郡臨洮縣本注曰洮水出西羌中,北至抱罕東入河。《禹貢》西頃山在縣西,南部都尉治也。”
武威郡休屠縣本注曰莽曰晏然,都尉治熊水障,北部都尉治休屠城。”
張掖郡日勒縣本注曰都尉治澤索穀。莽曰勒治”;居延縣本注曰:“居延澤在東北,古文以為流沙。都尉治。莽曰居成。”顏注曰:“闞駆雲:武帝使伏波將軍路博德築遮虜障於居延城。”
酒泉郡會水縣本注曰北部都尉治偃泉障、東部都尉治東部障。莽曰蕭武。”幹齊縣本注曰廣西部都尉治西部障。莽曰測虜。”
敦煌郡敦煌縣本注曰中部都尉治步廣候官。……莽曰敦德。”廣至縣本注曰宜禾都尉治昆侖障。莽曰廣桓。”龍勒縣本注曰:“有陽關、玉門關,皆都尉,古今學者中有主張西漢邊郡不設置郡都尉,而隻設置部都尉者,古人如宋王應麟,其說見《玉海》;今人如熊鐵基,其說見《秦漢軍事製度史》第頁。按:此說商榷。清人強汝詢《漢州郡縣吏製考》上卷辯之円:“王氏《玉海》曰:天下郡國百有三,置都尉者九十。山西自三輔而外郡才十有三,而置都尉三·其餘郡國八十七,置都尉止六十,其不置者蓋四十有三也。案:王氏說蓋以《漢書·地理誌》載都尉治所者為苻都尉,不載者為無都尉。此誤也。《史記》秦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後漢書注》亦雲:秦每郡有尉。人。漢興,屢增置別號都尉,而於郡都尉不聞裁街,安得有四十三個郡國家不置都尉者。《地理誌》於河內、河南、河東、上黨、弘農、廬江、武陵諸郡皆+言都尉治所;然義縱為河內都附,田廣明、歐陽尉為河南都尉,樊曄、趙護為河東都尉,杜業為上黨都尉,尹翁為弘農都尉,劉敞為廬江都耐,溫序為武陵都尉,史有明文,可見《誌》所不載者,非不置都尉矣。……以此推之,則郡設都尉可知。蓋都尉有與太守異治者,則《誌》記之;有與太守同治者,則不記,非竟無都尉也。乇氏蓋考之未審耳。”此說可信。
北地郡富平縣本注曰:“北部都尉治神泉障。渾懷都尉治塞外渾懷障。莽曰特,郡本注曰匈歸都尉治塞外匈歸障,屬並州。”高望縣本注曰廣北部都尉治。莽曰堅寧。”望鬆縣本注曰:“北部都尉治。”
朔方郡本注曰西部都尉治窳渾。莽曰溝搜。屬並州。”渠搜縣本注曰中部都尉治,莽曰溝搜。”廣牧縣本注曰:“東部都尉治。莽曰鹽官。”
西河郡本注曰:“南部都尉治塞外翁龍、埤是。莽曰歸新。”增山縣本注曰:“有道西出眩雷塞,北部都尉治。”虎猛縣本注曰:“西部都尉治”。
以上所引《地理誌》文,金城郡無部都尉,然據《趙充國傳》,金城郡有西部都尉府。既有西部都尉府,當然就有西部都尉之設。《傳》文可補《誌》之遺漏。又,《地理誌》張掖郡無肩水都尉,然據《鹽鐵論·複古篇》有“扇水都尉”,大夫曰:“故扇水都尉彭祖寧歸,言鹽鐵令品,令品甚明。”居延漢簡有肩水都尉廣十。月甲申張掖肩水都尉賢”、“陽朔口肩水都尉張明口。據研究,“扇水”或為“肩水”之誤,當以漢簡為是,可補《誌》之遺漏。
凡有漢塞的邊郡,具體的管理者就是部都尉。有的邊塞的部都尉按方向命名,如東、南、西、北、中部都尉之類;有的則有具體名稱,即上引強文的“別號都尉”,如宜禾、居延、塞外匈歸、渾懷都尉等,實為部都尉。不論以方向或別號命名,其所轄都是郡境漢塞中的。段。某些地方雖無漢塞,但處在敵人經常入侵的交通要道上,為了防禦、阻擊敵人的深入,漢政府也設有部都尉,如朔方郡東部都尉治搜渠縣(今內蒙古達拉特旗西黃河南岸),其北有五原郡漢塞屏障,又有黃河天險,這裏所設之部都尉,顯係為了阻止敵人深入。有些邊郡未曾修築邊塞,但因與少數民族接壤,在。些河流津渡、山隘要道上建有防禦性的要塞城堡,也設有部都尉。如上引金城郡的西部都尉和隴西郡的南部都尉。西漢時羌人尚處於分散狀態,入侵抄掠的規模也不大,而且還有專主西羌的護羌校尉之設,所以漢朝隻在要害處修築城堡以偵伺防禦,設部都尉以統領之。由此看來,部都尉未必都設在漢塞上。
部都尉秩比二千石,屬官有丞、候、千人、司馬。都尉丞與都尉同在都尉府,而候、千人、司馬則各以候官、千人官、司馬官為其治所。候與其所屬的部候、隧在塞上,專司候望與烽火,自成係統。千人與司馬應為邊屯中步兵、騎兵的長官。候、千人、司馬除職司不同外,或許是有高下等級的。
候官:上世紀初以來,由於居延漢簡的發現與研究,漢代邊塞防禦組織才逐漸明晰起。
漢塞上的部都尉(府)轄若幹候官。候官的長官稱候,比附軍隊,“當即校尉下之軍候,此斥候之候名同而實殊。斥候之候僅有候長、候史,皆百石以下之官,候官則有史有丞”現依據居延漢簡,可恢複額濟納河流域漢塞上部都尉所轄候官的情況。
額濟納河流域漢塞上設有居延和肩水部都尉。
候官的長官稱候,又稱障候、塞候。漢簡有“甲渠障候漢疆”、“甲渠候漢疆,可見障候即候,因候官駐地稱障,故稱候為障候。候所司之百裏漢塞,稱候官塞。候又可稱作塞候,如甲渠塞候、殄北塞候。
候秩比六百石,《漢書·百官公卿表》西域戊己校尉條有“候五人,秩比六百石。”漢簡有“右障候。人,秩比六百石”,與《表》所記相合,是當時縣令級的官員。候之副為候丞;主要屬吏有尉、祿、令史、士吏等。這裏要說。下尉或塞尉。漢律:“近塞郡皆置尉,百裏。人,士吏、尉史各二人。”《後漢書·百官誌》邊縣有障塞尉”,本注曰掌禁備羌夷犯塞”;又曰:“諸邊塞尉,……皆二百石。”塞尉秩二百石,可見塞尉是候的屬吏,但位次在候長之上,與候同轄若幹候長。塞尉下之吏、尉史,為塞尉屬員,“士吏主亭候望,通烽火,備盜賊為職”。
候長部
每。候官所轄的百裏漢塞,又被分割為若幹部,部的長官就是候長。據研究,統領候長最多的居延甲渠候官,計有第卅七候長陳夢家先生在《漢簡綴述·漢簡所見居延漢塞與防禦組織》中,對下篇第七表分析道“根據第七表所排列的八個候官下五十二名候長,可以看到候長組織的完整結構:其機構稱‘部’,部如“張掖居延渠候官塞”、“肩水候官塞”。
有候長、候史和士吏。部為候長。級的機構……其長為候長,其副或屬吏為候史,而士吏是塞尉屬吏遣駐於部的”。各部大小不同,部吏或主吏有人、人、人者,部卒有人、人、人、人者,所轄隧有所、所、所者,每部數個隧所中有。個主隧所,或為部候長之治所。候長秩比二百石,月奉錢。
隧長隧
隧是漢塞防禦組織中最基層的單位。《說文解字》曰廣隧,塞上亭守烽火者”,即。般所謂的哨所烽火台及其屋舍。隧又可稱為塢,甲渠候官有萬歲隧,破城子出土漢簡有“萬歲塢”,肩水候官有禁奸隧,金關出土漢簡有“禁奸塢”,則塢即隧,塢長即隧長。漢簡中有“督隧長”、“烽隧長”,位次在候長下,或為隧長之別稱。
陳夢家先生在《漢簡所見居延邊塞與防禦組織》下篇第八表中羅列了多個隧名,分隸於個候官。其中屬於居延都尉府的占,屬於肩水都尉府的占。“這些隧名可分為三類。甲類名,係由簡文本身(冠以候官、部名或其他的聯係)而決定的;乙類名,係順次序數的隧名;丙類名,係由出土地推定的。”甲乙類中“絕大多數的甲渠和肩水所屬隧名,分別出於兩候官所在的破城子和地灣。卅井候官所屬隧名,多數出於、和博羅鬆治,後者是候官所在。瓦因托尼和宗間阿瑪皆屬於殄北候官,後者可能是候官所在,故殄北所屬隧名多出此二地。破城子又是居延都尉府所在,所以此地也出屬於它管轄的殄北、居延、卅井三候官所屬隧名。大灣是肩水都尉所在,所以此地也出屬於它所管轄的橐他、肩水二候官所屬隧名。地灣、金關和廣地、橐他二候官相近,所以此二地也出此二候官所屬隧名”。由於簡文中“隧名和部名。樣,其前麵多冠以候官名,因此隻能確定某隧屬於某候官和某部屬於某候官,而不易確定某隧屬於何部。居延都尉所屬諸隧,冠以都尉名的較多,此例不見於肩水都尉所屬諸隧;肩水候官所屬諸隧,或冠以部名,此例不見於居延都尉所屬諸隧。”“同。都尉所屬隧,皆不同名”。
與部名相同,隧名也有兩個係統為專名,如降虜隧等為序數隧,如第。至第卅八隧等。隧之長稱隧長,也稱伍伯個隧的戍卒有人、人、人者,最少為人,以人為多。
崔豹《古今注》曰:“伍伯伍之伯。五人為伍,伍長為伯,故稱伍伯六卒壽安第廿二七卒張願第廿七卒石賜第廿八卒曾相意第廿八卒羊實第廿八卒馬廣第廿九卒口第廿九卒褒贛第廿九卒左慣第卅卒鍾昌第卅卒高順當然,第廿三部或許是戍卒最少的。個部,如臨木部就有吏人、卒人,誠北部有吏人、卒人,比第廿三部戍卒多倍。隧長月俸錢,為鬥食小吏。每隧之間相距漢裏(約合。公裏左右)。
漢塞的基層單位是隧。若幹個隧相連,組成從東向西的萬裏漢塞。漢塞所以是。條防禦線,是由隧的職責決定的。關於隧的職責般概括為:謹候望,通烽火,備盜賊。如漢簡所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