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農商人才
專欄
作者:Steven Curral
目前,中國的農商企業普遍都遇到了人才短缺的問題。比如像北京新發地這樣的大型國有農產品批發市場,竟也找不到合適的專業人才;而來自安徽的民營農業公司,隻能苦口婆心地勸說畢業生加盟。雖然近些年來,中國的農業類高校培養了大批碩士和博士,但他們通常不會把農商企業當作自己的第一就業選擇,而更傾向於考取公務員或者金融行業。
在我看來,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高校教育和企業經營內容的脫節;二是科研成果無法迅速有效地轉化為商品和服務,高校在此環節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企業隻能憑借想象去設計商業模式與流程;第三個原因是,農業與其他行業相比,看上去不那麼光鮮,缺乏吸引力。
那如何解決上述問題呢?我認為首先要從中國高校的人才培養機製入手。第一,改進課程的設計思路。中國的農商行業並不是沒有對口的畢業生,而是這些畢業生不知道該如何進行有效的商業操作。我們在英美等國的實踐是,把農商企業的高管和教授們集合到一起,共同製定教學課程。但在中國,高校和企業之間似乎存在著一道無形的屏障,因為大多數教授都不希望有人教他們怎樣去講課。中國的農商行業,需要像水流過濾網一樣,“滲透”到人才培養的環節中去。
其次,建立校友網絡。斯坦福強大的校友群,是矽穀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國,這種校友網絡也在建立和發展,尤其是經過近些年商學院的推動之後。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需求—相似的教育理念和求學環境能拉近企業家之間的距離,幫助他們建立起信任程度較高的圈子。農商行業自然也是如此。
至於企業,則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進行改進:第一,積極宣傳農業的獨特價值與魅力。外表不甚光鮮,是中美農業發展過程中都麵臨的問題。但在美國,近年來也出現了這樣的情況,一些年輕人的價值觀跟金融業發生抵觸,因為他們並不認同這種短期直接回報高的行業。我相信此類情況在中國也會發生。如果農商企業能對這部分人才加以引導,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則可以大大緩解目前人才缺乏的現象。
第二,農商企業要建立鮮明的企業品牌和形象。在人們的傳統觀念中,農業似乎是個不怎麼賺錢,甚至帶點公益性質的行業。但實際上,在中國有很多高利潤的農業公司並不為大眾所知。它們也因此而無法吸引更多人才。
第三,企業需要把支持高校基礎科學研究和專業人才培養納入公司的長期戰略中。中國的農商企業家,大多都受到過良好的高等教育,需要對高校有所回報。企業對高校進行捐贈,不僅能建立良好聲譽,對公司的長期發展也有促進作用。
當然,政府也要發揮政策上的援助作用。美國一般會對企業捐贈行為進行減稅優惠,如果能在中國也推廣這一做法,我相信會幫助農業類高校釋放更多能量出來。但是也應注意,雖然美國在農業發展中的成功經驗很多,中國有其獨特的發展形態和複雜性,因此不應直接照搬美國模式。
和其他行業的商業領袖一樣,一個合格的農商人才首先必須具備技術實力,包括農業專業知識、金融、會計和市場營銷的能力。在職業發展初期,這些能力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越往高處走,戰略規劃組織能力、人際交流以及團隊協作等軟實力則更為關鍵。
總之,在中國農商行業的未來發展中,除了人們普遍關注的,政府政策思路固化以及技術發展障礙等問題外,企業的人才建設和領導力的培養等也不容忽視。(采訪整理/本刊記者 杜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