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馬來西亞的經濟前景(1 / 1)

馬來西亞的經濟前景

專欄

作者:丹·斯坦博克

直到5月5日前,馬來西亞的2900萬居民還都處在緊張的期待之中。近日舉行的大選是該國自1957年實現獨立以來,反對黨首次可能取代執政黨的絕佳機會,因為有高達25%的選民都是首次參加投票。

最終,由馬來西亞總理納吉布領導的執政聯盟贏得簡單多數票,擊敗了由安瓦爾·易卜拉欣領導的反對派人民聯盟,從而得以延續其長達56年的統治地位。安瓦爾指責執政聯盟在選舉中大肆舞弊。事實上此次選舉,也的確是執政聯盟曆史中表現最差的一次。這意味著,納吉布政府的地位仍岌岌可危,馬來西亞亟需進行經濟改革。

1957年獨立後,馬來西亞曾經曆長達十年的國內動亂,其高潮是1969年爆發的針對大馬華裔的種族騷亂。隨後,紮拉克總理開始實施飽受爭議的“新經濟政策”,試圖為國民創造更多改善生活的機會,以此提升馬來人和土著的經濟地位,並緩解民族矛盾。

待新政推行半個世紀後,馬來西亞已發展成為亞洲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年均經濟增長率高達6.5%。尤其在上世紀80年代馬哈蒂爾·穆罕默德總理執政期間,該國經濟增長尤為迅速。在其主導下,馬來西亞以農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已逐步轉型成以工業和製造業為主。

根據馬哈蒂爾總理此前製定的遠景規劃,從1990至2020年間,馬來西亞需實現年均7%的經濟增長。但如此野心勃勃的目標,如今看來已多少有些脫離現實。一方麵,全球性的經濟滯脹,對出口主導型的國家來說極其不利;另一方麵,馬來西亞國內積聚的負麵因素,已超過其增長潛力。

在我多次訪問吉隆坡期間,當地的政界領袖、智囊機構和企業高管,都會提及他們對中等收入陷阱的擔心。因為馬來西亞已無法繼續受益於其原有優勢,以進一步促進工業和製造業的發展;另一方麵,馬來西亞也在努力獲取基於創新能力的競爭優勢,然而卻仍大大落後於新加坡。正如該國一位著名企業家所說:“我們已經無法依靠低廉的價格獲勝,但也沒能在高利潤領域占得一席之地,因此被卡在了不上不下的窘境之 中。”

在現任總理納吉布的領導下,馬來西亞意圖在2020年躋身高收入國家之列,並占領全球產業鏈的更高端位置,比如伊斯蘭金融業、高科技工業及生物產業等。依據“經濟轉型計劃”,納吉布政府將努力提升國內消費,減少對出口的依賴;盡管如此,出口依舊是馬來西亞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尤其是對電力、石油、天然氣、棕櫚油和橡膠等產品的出口。

另外幾個不利因素還包括:一、馬來西亞官方債務占GDP的比重已超過53%,位列亞洲負債率最高國家之列;二、該國經濟增長仍高度依賴於政府的國內投資項目,或者與政府緊密相連的公司,比如馬石油;三、越來越多的馬來西亞人覺得,政府形象已經因為腐敗指責而受到損害。

在近期進行的一次評估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認為,馬來西亞未來的經濟增長動力,主要來自強勁的國內需求,尤其是投資需求。盡管如此,該機構仍督促馬來西亞進行廣泛的經濟改革,以實現更快、更全麵的經濟增長。若基於現行經濟政策,該國去年5.6%的經濟增長率,將可能在2013至2014年度下降至5%。

但新的經濟增長路線,要求馬來西亞政府進一步開放國民經濟,以促進國內競爭;並且進一步提升政府透明度,付出實實在在的努力來吸引外國投資;此外還需逐步減少偏袒部分民眾的政策。

對多元文化背景的馬來西亞來說,上述目標要在政治層麵達成仍有相當難度。但如果不能實現有效變革,馬來西亞將不得不麵對更加悲觀的經濟增長前景,而由此造成的挑戰,必將更加嚴峻。

(本刊係列專欄文章不代表本刊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