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板塊構造(1 / 1)

地球的板塊構造

太平洋板塊

太平洋板塊是一塊海洋地殼板塊,大部分位於太平洋海麵下。東以太平洋海隆為界,北、西、西南都為深海溝,與阿留申島弧、日本島弧、菲律賓板塊和印度板塊接界,南部以海嶺同南極洲板塊相接。

亞歐板塊

亞歐板塊是地球六大板塊之一,由亞洲和歐洲組成。其範圍

介於西太平洋海溝係以西,喜馬拉雅、阿爾卑斯山脈以北,大西洋中脊以東和北冰洋中脊以南的廣大地區。新生代早期,該板塊與印度板塊和非洲板塊沿雅魯藏布江—阿爾卑斯帶碰撞,白堊紀晚期與北美洲板塊分離,與太平洋板塊發生彙聚。

非洲板塊

非洲板塊是地球六大板塊之一,其範圍包括大西洋中脊南段以東,印度洋中脊以西,印度洋中脊西南支以北和阿爾卑斯山以南地區。該板塊在

白堊紀早期同南美板塊分離。在大西洋中脊擴張的推動下,非洲板塊向北漂移,與歐亞板塊碰撞,

形成了歐洲南部的阿爾卑斯造山帶。根據地震和大地測量表明,非洲板塊仍然在向歐亞板塊之下俯衝。

北美洲板塊

北美洲板塊是一個較大的板塊,它的範圍覆蓋了北美洲的大部,向東延伸至中大西洋海嶺,向西延伸至東西伯利亞的切爾斯基山脈。它是1968年勒皮雄首次提出的六大板塊中美洲板塊的一部分。

後來,美洲板塊又被細分為北部的北美洲板塊、南部的南美洲板塊和周圍的一些小板塊。

由於不同的板塊劃分方案中承認的小板塊數目不同,因此北美洲板塊的邊界隨各家觀點不同而不同。

印度洋板塊

印度洋板塊為次大陸板塊,屬於印度洋澳洲板塊的一部分, 包括印度次大陸和印度洋。印度洋板塊形成於9000萬年以前的白堊紀,自非洲東部的馬達加斯加分離,每年向北漂移15厘米,大約在5500萬年至5000萬年以前的新生代的始新世時期和亞洲撞合,這一時期,印度洋板塊移動了約2000千米至3000千米距離,比已知的任何板塊移動的速度都要快。

板塊邊界

不同板塊之間的結合部位,表現為持續活動的火山帶和地震帶,是地球地質作用比較活躍的地區。可分為三種類型,即洋中 脊代表的離散邊界、俯衝帶代表的彙聚邊界和轉換斷層代表的轉換邊界。

一般認為縫合帶代表古板塊的彙聚和碰撞邊界。這三種板塊邊界主要位於海洋底或海洋陸地交接處。此外,大陸內部的地縫合線,則是兩個大陸之間的碰撞帶,代表已經消亡的古海洋,是古板塊劃分的重要依據。

海底擴張說

人們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海底岩石年齡,發現海底岩石很

年輕,一般不超過兩億年,相當於中生代侏羅紀。離海嶺越近, 岩石年齡越輕;離海嶺越遠,岩石年齡越老,而且在海嶺兩側呈對稱分布。

因此在20世紀,有科學

家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認為海嶺是新的大洋地殼誕生處。

板塊運動

板塊運動指地球表麵一個板塊對於另一個板塊的相對運動。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把地球的岩石層劃分為六個大板塊,這些板塊都漂浮在具有流動性的地幔的軟流層之上。隨著軟流層的運動,各個板塊也會發生相應的水平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