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Windows 8家族(1 / 3)

Windows 8家族

技術應用

作者:阿裏

Windows 8家族給使用者帶來了極大考驗,事實上增加一種使用模式或者說界麵的話並不會出什麼太大問題,畢竟“加法”還是可以接受的,微軟最大的問題在於他悄無聲息地單方麵改變了使用習慣,並且耀武揚威地告訴大家“這是為你們好”。

在Windows 8係統推出之後,微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擊—按照這家行業巨頭已經習慣的節奏發展的話,集華麗無比且令人“沉浸”的全新Windows UI,以及改善了效率且提升了性能的Desktop UI於一身的Windows 8應該可以迅速獲得好評,並以出色的市場表現為當時已經沉默許久的微軟公司贏得廣泛讚美。無奈理想美麗、現實殘酷,Windows 8以及稍後推出的Windows 8.1整體增長勢頭相當緩慢,兩者的市場占有率遠低於Windows 7係統的同期表現。

起初微軟一直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於之前的Windows XP和Windows 7係統太成功了,以至於掩蓋了新鮮出爐熱氣騰騰的最新美味,直到從開發者到媒體,從行業用戶到個人消費者齊聲抱怨,老大似乎才意識到哪裏出了問題—微軟與下一位即將亮相我們榜單的領頭羊選手一樣,已經適應了自我欣賞、為人追捧的節奏,早就忘記了市場應該是有來有往的,那種“我出什麼你用什麼,我改什麼你學什麼”的時代過去了,現在是消費者做主。

Windows 8家族給使用者帶來了極大考驗,事實上增加一種使用模式或者說界麵的話並不會出什麼太大問題,畢竟“加法”還是可以接受的,微軟最大的問題在於他悄無聲息地單方麵改變了使用習慣,並且耀武揚威地告訴大家“這是為你們好”:開始按鈕消失、程序列表變樣、兩種界麵下應用不互通……如此之處數不勝數,以至於用戶連如何關機都不知道,那在他們看來相當了不起的“沉浸式體驗”更是讓人哭笑不得。看來長期居高不下的地位讓微軟隻記得“我的產品我做主”,早就把消費者也同樣有權力決定自己的選擇拋在了腦後。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Windows 8家族作為生產力平台其實還是不錯的,隻是微軟根本不知道告訴消費者它們到底好在哪裏:使用Windows + Q按鍵即可展開全局搜索,定位應用程序、文件、頁麵再也不是問題;讀取移動存儲設備可以暫停,避免了中途臨時使用帶來的麻煩;提供了更強的安全性,甚至內置了改進過的Windows Defender……如果你真的願意付出一定的學習成本,那升級到Windows 8之後肯定會更開心。但問題來了:我憑什麼為你學習?你為什麼不告訴我?讓我們看看微軟到底在宣傳什麼……那應用數量乏善可陳的Windows UI,那一致性體驗慘絕人寰的跨平台特性嗎?要是這麼說,這位行業老大倒真的是一個實心眼,他總把最差的部分赤裸裸呈現在眾人麵前,而把所有優勢化為濃濃的愛意深藏不露。

最後,也許不少朋友會說:看最近的數據,Windows 8家族的市占率已經大幅提升了,Windows 10也已經把開始菜單帶回來了。是的,這些都沒錯,如果從腹黑的角度看,Windows 10是微軟麵對如此尷尬境地而不得不作出的妥協;當然我們更願意從積極的角度看——聽取消費者建議從而及時作出改變的態度還是蠻好的。至於市場占有率嘛……如果你以前所未有的極低價格提供給OEM,或是停止其他同類產品的預裝授權的話,嗬嗬……

2-in-1 二合一

在說二合一設備之前,我們不妨來看看其前身—超極本。

超極本誕生於2011年,從那時起它就備受爭議:始作俑者英特爾公司宣稱這是為了給消費者提供更卓越的極致體驗,從而定義的全新一類設備;媒體則根本搞不懂怎麼就憑空出來了一個看似超便攜筆記本,但不是超便攜筆記本的新類別;消費者更是連“超極本”和“超級本”都分不清楚,即便是3年後的現在,你提起這三個字怕是還有很多朋友表示不知道吧?

英特爾曾提到MacBook Air可以被看作是超極本的代表,蘋果公司則對此不置可否,加之英特爾高管公開承認上網本在和iPad的競爭中一敗塗地,由此我們沒辦法不猜想到超極本實為英特爾公司的一種緩兵之計—沒有更加創新的產品,但麵對已經變化的市場又不得不作出一些改變,超極本的推出是否有些倉促?現在這個問題已經不重要了,由超極本演變而來的二合一設備才是英特爾的宣傳重點。

二合一設備屬於典型的“看上去很美”:一種設備兩種體驗,既能夠得到平板電腦的便利和觸控,又可以獲得PC的性能和功能。實現這種兩全其美的方式是變形,也就是說二合一設備均具備變形能力,無論翻轉式(Yoga係列)、折疊式(SONY Duo13)、插拔式(TOSHIBA Z15t)、旋轉式(DELL XPS 12)還是分離式(SONY Tap 11),二合一設備終究是要通過變形的方式完成PC to Pad的轉換。

但是問題來了:首先,除去插拔式之外的變形方式都不能做到屏幕與機身分離,且大多數這種設計的產品,其計算零部件都在機身部分。這就意味著當處於平板使用模式時,你不得不同時承受機身的附加重量—也許短時間沒問題,置於桌麵看電影也沒問題,但拿在手中15分鍾試試看是什麼感覺?就算插拔式,當你作為筆記本使用時,分離的設計真的方便嗎?

其次,基於Windows 8家族的設備一旦轉變成消費類使用模式,即非生產力應用的平板應用,那麼Windows UI下那可憐的應用數量和質量能夠給你帶來多好的體驗?這個答案恐怕隻能“嗬嗬”了吧。

再次,無論Android平板還是iPad,它們在便於攜帶的同時還有更長的電池續航時間和更冷靜的運行狀態。而目前的二合一設備基本都使用了Intel Core Y/U係列處理器,其TDP功耗無法滿足無風扇設計(不可超過6W)的需求。那麼你拿著一個發熱嚴重或是噪音較大的“平板”會做何感想?

最後,由於必須兼顧平板模式的體驗,因此二合一設備隻能使用低電壓或是超低電壓處理器。沒錯,其性能表現和幾年前的產品相比那肯定是提升的,但和同時期的標準電壓處理器相比可就占不到任何便宜了。也就是說,當作生產力工具時你不得不為上述那些並不怎麼樣的平板體驗買單—犧牲性能。

由此看來,二合一設備變成了“二不像”設備,既沒有平板電腦那純粹的更貼近原始的使用體驗,又沒有筆記本那可應萬變的性能表現,其價格還要高於兩者。當然,某些二合一設備在設計上真的值得稱讚。諸如Surface、Tap11、Yoga係列等等,但設計並非決定使用體驗的全部因素,我們可以說超極本和二合一讓廠商有機會製造出更加炫目的產品,但卓越的使用體驗和極致的響應速度就真的要打個問號了—是處理器的功勞?是製造工藝的功勞?是設計研發的功勞?恐怕隻是固態硬盤的功勞而已。

平板電腦

作為業界的領導廠商,微軟和英特爾要對目前的PC大環境負責,它們共同存在的問題是:由於習慣了高高在上的地位和“一言堂”的運營模式,主動改變對它們來說是不願意看到的,或者說根本沒有動力去作出改變——微軟Windows和Office已經成為國內PC設備和應用的基礎,Intel處理器則涵蓋了從嵌入式、入門計算、主流到高端的各個層麵,Intel Base似乎成了衡量PC優劣的標準。對無憂無慮的人來說,又為什麼要改變呢?蘋果改變了這一模式,這也正是這家公司了不起的地方。iPhone升級到什麼樣子,iPad用了什麼處理器這些都不是重要的,真正重要之處在於蘋果讓我們看到了另外一種模式—重體驗、輕配置。

我們在上文中提到的兩位選手如果放到本文中的話,那麼它們就變成了參與者而非決定因素。平板電腦被作為PC類別“黑三類”的最後代表,並不是因為這種設備像二合一那樣本身有什麼問題,更多的原因是平板已經不是剛需的設備了,因此在購買上我們建議朋友們慎重。

據最新的數據資料表明:2014年平板電腦的增速大幅度放緩,iPad出貨量持續滑坡。全球PC出貨量的跌幅大致在2.7%至3.7%,而平板電腦的出貨量增速預期也由之前相當樂觀的52.5%銳減至7.2%。當然,這一報告中同時提及了Windows平板的出貨量逆勢增長,但就我們的推測看來,其原因一方麵在於二合一設備中的部分產品被加入計數,另一方麵的原因則是很多行業用戶在選擇平板電腦時,考慮到其後台和應用的同步性和數據兼容性,他們不得不選擇基於Windows係統的設備:某銀行便是典型代表,他們想為一些門店的大廳配置平板電腦來提供更好的服務,但Android設備鮮有設計時尚、氣質不凡的選手,iPad則無法保證數據同步,隻有Windows平板可符合要求,且微軟公司還提供全套技術支持—最後,他們購買了數量可觀的Surf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