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光遠先生印象
看人生
作者:斐舟
2013年9月26日淩晨3時,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原中顧委委員於光遠因病去世,享年98歲。
於光遠1915年生人,是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經濟學家。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曾參與起草鄧小平在閉幕會上的講話稿。
記憶裏,曾在許多個學術會議上,都遠遠地見過於老在主席台上。再後來,就是每逢春節前經濟學界的團拜,也總能看到於老坐在輪椅上,不僅到會而且發言,聲音依然洪亮。直到2005年起,他兩度腦血栓之後,便再沒有見到他了。
真正近距離接觸於老,是有一次被朋友帶到他家去拜訪。
記憶裏,那還是1980年代末期,因為想出一個《青年學者訪談錄》的集子,希望找位社科大家做個序。朋友和於老是忘年交,所以,我們就不知深淺地跑到於老家裏。
於老家住北京史家胡同東頭的8號院,按響門鈴,片刻後,我們便推開院門;一進院,正對著的就是於老的家,記得那時院子裏還有社科院的其他住戶出出進進。
那時,於老大概七十多歲吧,精神矍鑠,慈眉善目,穿著很樸素。去之前,我做了些功課——知道了於光遠曾用名鬱鍾正,1935年參加北平“12·9”運動,1936年畢業於清華大學物理係。1934年,他通過吳有訓教授的考試,破例成為清華大學物理係三年級的插班生,足見他在物理學學習方麵有著出眾的悟性。而這個物理學的基礎,讓於老成為文理兼通的百科式的大學者。
讓我們沒想到的是,這位赫赫有名的大學者相當平易近人,極具親和力——對素不相識的小記者的集子請他作序,欣然應允。當即我就把自己帶去的一套複印件留在了於老家。遺憾的是,後來由於種種原因,書並沒有能夠出版,序言的事也不了了之。
那次,於老給我最深的印象是他每天都要記賬。他拿給我們看他的賬本,一個用發黃的廢紙訂的小本子,上麵買菜多少錢,買書多少錢,幾分錢都記得清清楚楚。還有就是他有很多小鉛筆頭放在一個紙盒裏,於老還給我們演示,說“套上筆帽就可以用了嘛!”當時,我還想於老是上海人嘛,又是經濟學家,所以,生活比較仔細,喜歡記賬唄。現在想來這可能是經濟學家一種準確的民間記憶,更是他熱衷調查研究一種方式的體現吧!
於老去世後,他的學生、北京大學社會學係教授劉世定回憶說,於光遠先生的研究從來不跟著純學術堆裏的熱點走,他更注重從基層了解情況,從中國的現實當中提取問題。“這是個老習慣。”
於老是中國第一代經濟學家,也是改革開放時代的標誌性人物。曾經借住於他家書房的鄧偉誌先生(上海市社會學會會長)回憶,1980年代他住於家時,“有兩點意外的收獲:一是看到了毛澤東、張聞天合寫的一篇文章的手跡,再是鄧小平為了讓於光遠等起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一文親筆寫的提綱。”鄧偉誌說,“可惜當時沒有複印機,沒有留一份在身邊。”
談起這份鄧小平的講話提綱手稿,於老生前曾說:“二十多年來我一直珍藏這幾頁提綱,本來隻是為了紀念,並不想用它來說明什麼。”然而,那裏麵記錄的放射著思想光芒的話語至今都振聾發聵——
“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
不是嗎?小平同誌1978年12月31日在中央工作會議閉幕式上的講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中的精辟論斷,曆史將永遠銘記;於老的功績,曆史亦將銘記。(責編:蕭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