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心中有大愛 細微顯真情(2 / 2)

馬輝棠先生說:“在香港,對於國民教育,相信大多數人持認同態度,關鍵是方法問題。”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馬輝棠先生相信,通過教育,可以將這百十年來缺失的國民教育重新補回來。他似一顆星星,在深邃的天空,靜靜地閃爍,這樣的閃爍隻是為了用一抹潔白的光,將青少年看向祖國的那一方向照亮。

從親曆香港回歸到如今,已經過去十五載,馬輝棠先生感受到香港這十五年來,《基本法》得到了進一步落實,一國兩製方針實踐了,且推動了香港的發展,香港繁榮穩定,香港人對祖國的認同有了很大的改變,人心所向,“以前香港人去內地時,對解放軍會有一種畏懼感,如今,這種感覺已經消失。此外,回歸前,香港市民來往內地,大多需要借助他人的組織,如今已經被自發前往內地的情景所代替。就整個香港來說,大家對祖國的認同感有所提升,這是最大的感受。”馬輝棠先生高興地說。

心係家國 深切情懷

多年來,馬輝棠先生實踐以科學發展觀,多做些有利於香港、國家的事。主要為推動香港中小企業的發展和科技發展等方麵。“中國的改革開放,吸引了一大批香港的中小企業進駐內地,僅在珠三角地區,來自香港的中小企最多的時候就有八萬多家之多,所以說中國這三十年的發展,香港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一個國家,一個地區,沒有工業便沒有商業,沒有商業,則不會有繁榮穩定,這三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馬輝棠先生說。2003年,“非典”疫潮席卷香港,香港經濟麵臨著嚴峻的考驗,香港經貿界團結一心,於2004年3月成立了香港中小企業貿易促進會,期望透過工商界的共同努力,互相扶持,締造新天地,恢複業界和社會的信心。到如今,香港中小企業貿易促進會集腋成裘,協會會員囊括機械、化工、玩具、電器、物流、投資、旅遊、律師、會計等多個不同行業的專業人士,群策群力,共同致力於推動及協助發展香港經濟,以創造和促進社會的繁榮穩定為目標,馬輝棠先生現為顧問兼秘書長。他說:“香港回歸之後,經曆了1997亞洲金融危機,2003年“非典”風暴,2008金融海嘯,2011年全球股市危機,但香港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創傷不大,恢複也很迅速,各個方麵都做得很好,隻是,包括香港在內,貧富差距在拉大,也有青年找不到工作。”馬輝棠先生說。他建議抓好工業,讓年輕人人人有工作,因為,隻有大家都有工作,有事可做,社會才會穩定,這需要發揮中小企業的力量,為青年創造更多就業的機會。

馬輝棠先生又言:“香港的發展離不開科技的進步。”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放眼古今中外,人類社會的每一項進步,都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新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是科技的競爭,而企業的發展、財富的創造更離不開科技。“香港這麼小的地方,一定要做好升級轉型,如此一來,才是適合香港發展的方向。”可見馬輝棠先生對科技發展香港生產力十分關切。

近來,馬輝棠先生又支持、協助金時代集團公司,主要以研發、生產、銷售金時代靈芝為方向,他說,從農民手中購買質量好的靈芝,按GMP要求製作,將靈芝製成膠囊,通過香港的質量檢測,確保產品質量安全可靠,在香港及美國銷售。此舉,一來有利於輔助一些民眾身體健康,此外,還能增加農民收入,可謂一舉兩得。馬輝棠先生對這些點點滴滴的探索工作鍥而不舍,認真地實踐。

回看馬輝棠先生精彩的人生路,他從教師到《基本法》籌備工作者,再到從事商務、社會服務者,祖國在他心中的地位從來不曾改變,馬輝棠先生曾說:“我的願望就是在自己有生之年,無論如何,能夠用自己的能力,為香港、祖國的統一大業、繁榮穩定多做貢獻。”此等情懷,讓人動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