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大愛 細微顯真情
榮譽故事
作者:餘馨 程晨
馬輝棠先生是一位胸懷廣闊,心係香港,敢於承擔社會責任的愛國人士。從身為教師到參與《基本法》籌備接待工作,再融入商界後來成為社會服務者。“我是中國人, 香港是我家”,在他內心世界,國家的地位從來不曾改變,他默默耕耘,竭盡所能,默默付出,衷心希望祖國的明天更加美好。他說:“我的願望就是在自己有生之年,無論如何,力所能及,為祖國的統一大業,為香港——祖國的繁榮穩定多作貢獻。”
【馬輝棠先生,鷹誠國際發展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香港中小企經貿促進會顧問兼秘書長、香港科技協進會助理義務秘書長、粵港科技產業促進會理事、大中華跨越式教學基金會(香港)副主席、大連市金州區經濟顧問。】
身先士卒,為香港回歸貢獻心力
有人說人生像一首詩,簡潔空靈,卻意味深長;有人說人生像一篇散文,優美沉靜,卻經久耐讀;有人說人生像一部小說,起伏難料,卻有始有終;有人說人生像一篇記敘文,直抒胸臆,卻餘音繚繞。馬輝棠先生的人生卻如一幅國畫般五彩斑斕,一路走來順理成章的過程如流暢的線條,人生的各個階段,或用筆工整,或細致入微,或層層渲染,或豪放簡練。
馬輝棠先生在八十年代初就擔任老師,一年後任行政管理工作。1991年,馬輝棠先生在香港,參與負責香港回歸的籌備工作。心懷祖國和香港的馬輝棠先生似一座虹橋,搭建在香港和內地之間,他又如一匹駿馬,奔馳在祖國大地,任勞任怨,一直在為促進香港和內地的溝通合作和文化交流而努力;他與許多愛國愛港的人士攜手為香港的平穩過渡貢獻了心力。1997年7月1日淩晨,在國歌聲中,香港結束了上百年的殖民統治,回歸祖國。馬輝棠先生這盼望了多年的心願終於完成,幾經努力,幾多心血,終換來了可喜的回報。親身經曆著歡欣鼓舞的一刻,他的內心滿是喜悅。伴隨著香港回歸,馬輝棠先生樂意繼續參與協助籌辦香港青少年認識國家民族曆史文化,增進民族情懷的事務,實踐他一心為香港繁榮穩定效力的理念。
為青少年成長傾盡智慧
馬輝棠先生的女兒是全球第二大消費用品製造商——聯合利華全球供應鏈經理,曾於英國接受專利獎。女兒曆盡艱辛學習所獲得如今的成就,讓他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也因此將青少年的服務任務作為他服務的重心。
“青少年是我們的未來,尤其是香港回歸後,我一直在思考如何開展讓青少年認識祖國,這對於香港和祖國都十分重要。”馬輝棠先生說。在1998年——香港回歸的第二年,便參與籌建中華青少年曆史文化教育基金會,並首次組織了200多位香港青少年來到祖國的首都——北京——一個蘊藏著千年文化的地方,在這裏,兩地的青少年分享了一次深入的文化交流活動,讓香港的青少年對於祖國開始有了較為真實的印象,為兩地彼此深入的文化交流揭開了新序幕。自此之後,逾百個文化交流團、成千上萬青少年來到了內地。由於精心策劃,每次均收獲頗佳。馬輝棠先生說:“香港的青少年與內地青少年需要多交流。”交流有益於彼此了解,互相熟悉,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青少年是香港的未來,亦是祖國的未來,要增強他們對祖國的認知尤其重要。”2006年,梁潔華教授等一批熱心社會公益慈善事業,關注青少年健康成長、熱衷於教育的愛國愛港人士倡導籌辦現名為“大中華跨越式教學基金會(香港)”,乃慈善機構。現為該會副會長的馬輝棠先生說。該會是以“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為香港、國家培育適應二十一世紀知識經濟年代迅速發展、與時俱進、有抱負、有承擔社會責任、建設美好未來的接班人”為宗旨,達至發展優質教育,培育華夏英才。多年來,在香港推行“跨越式基礎教學”,由北京師範大學何克抗教授為主持人,從兒童認知發展、兒童語言發展的客觀規律出發,把以電腦及網絡為核心的資訊技術作為促進學生學習、交流的工具,實現基礎教育的根本性變革。其前幾年所辦的“跨越式基礎教學”於一所小學率先進行,初見成效。這幾年來,“跨越式基礎教學”成果應用得到了推廣,增進了香港與內地兩地學校間的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