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實在人 實在事(2 / 2)

無論是南亞的小朋友還是香港本地的小朋友,都能得到香港旺角街坊會的服務,被網上形容為“一年365日有361日開放”的服務中心開展了暫托服務,幫助一些父母不能接送孩子的家庭照看放學回家的孩子,中心的圖書館別有心裁地設計了一種桌子,打開就能用電腦、合上便是寫字台,方便了孩子們的學習和娛樂。

“我們還開些課程給單親家庭的家長,讓他們了解香港的環境,教他們很多東西,教他們實際一些生活的技巧,例如烹飪和家政。”關樹根先生說完,笑得爽朗而實在:“我形容我們這群人有點傻,拿錢去買功夫、買麻煩讓自己做。但做這些工作多數是開心的,能幫到別人我們就開心——原來幫到別人就真的很開心,隻要看到他們表情變得快樂我就感到很開心,這不是說講講而已,是真的開心!”

實在的感悟:樂觀充實 言簡意賅

1988年加入香港旺角街坊會的關樹根先生已經服務該會近25年,現在他由於年紀問題,已經退居二線,通過開會等方式支持一線的工作。加入街坊會之前,他跟街坊會很多成員一樣,並非大富大貴,而是有一番自力更生的創業經曆。

關樹根先生祖籍番禺,在香港出生,當時香港處於二戰時日本統治時期,因此他沒有出生證明:“日據時期結束後,本來有機會拿證明的,但是生活一直比較艱苦,沒有人注意這個東西,所以就錯過了。”成年後,關樹根先生開始從事裁製洋服的工作。

可是裁製洋服的工作收入卻不盡人意,一年生意旺季隻有三個月,因此關樹根先生開始考慮轉行。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中,他有個朋友發現一間店鋪租金較為便宜,兩人就商量著開始合作做生意,經過討論,他們決定開家快餐店,主廚由關樹根先生擔任。

於是,一間快餐店便在一間寬七呎深十七呎的店鋪中開業了,當初,關樹根先生打算做漢堡,可是他不知道製作的方法,於是他到處找其它快餐店,去試吃人家做的漢堡,希望從味道找出漢堡的配料,回去再買些材料自己摸索著做。就通過這種“博取眾長”的方法,關樹根先生漸漸找到了製作漢堡等西式快餐的訣竅,而且能把味道做得更美味。

“快餐店開業前2個月的生意不怎樣,後來別人吃過我們的雞翅和漢堡都說好吃,生意也越來越好。”關樹根先生回憶以前店裏的場景,那是一個有趣的畫麵:“生意好的時候客人們都在我身邊圍著,等著吃我做好的東西。”做了二十幾年飲食生意後,關樹根先生把店鋪轉給別人經營,自己退休下來,全身心投入街坊會的工作。

退休後,關樹根先生的生活悠然自得,每天除了處理街坊會的事情之外,還不時打打麻將,出去旅遊,如果有朋友去開粵曲演唱會送他門票,他就去給朋友捧場。經常看電視也是他快樂生活的一部分。

“我每天下午都坐著看電視,連老婆都罵我。”不過,這樣的家庭瑣事在關樹根先生的眼裏也是快樂的一種:“讓別人罵一下也很快樂,因為這說明別人重視你,以後沒人罵自己的話,想快樂也難。”

關樹根先生得到更多感慨還是在街坊會的工作,他說不少老人因為感受到街坊會真的能幫到他們、關心他們,相比之下他們的後輩要麼無暇顧及他們,要麼就虎視眈眈盯著家產。所以這些老人表示,錢財是去世也不能帶走的身外之物,能捐給街坊會,反而能實現自己的一番心意。街坊會的工作因此凸顯了社會的另一麵。

“很多時候,我坐在會議台上,看到那些人一味強調自己是正確的,別人是錯誤的——人的劣根性就是在這裏,所以街坊會的工作是很重要的!”雖然沒有高深的見解和出色的形容,關樹根先生卻不失睿智,他把很多街坊會的工作都引申到社會上,香港從沒有話語權的城市發展成一個可以暢所欲言的社會,但產生的爭吵也隨之增多,其中是非、難以定論。不過之後的一番話,還是能再次看到關樹根先生樂觀的心態。

對於從街坊會工作獲得的快樂,關樹根先生也說不出理由:“但看到居民們開心我們就開心,因為我們經濟並不寬裕,所以做得比較吃力——有時我想我可以不做的,畢竟幾十歲了嘛,但想起自己做得那麼過癮……”話到這裏,他戛然而止,笑著看窗外的街道:“這裏變化很大,周圍很多高樓,桑田變樓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