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日本黑道“亞酷煞”
國際看點
作者:趙堅
日本暴力團(黑道)一向在人們心中充滿神秘。據日本警視廳統計,日本目前共有3380個大大小小的暴力團,其中24家最大的暴力團都是身份公開的“合法團體”,“它們的總部都設在大城市黃金地段,下屬成員也都在胸前掛著身份牌和公司徽章,就像大公司一樣”。一些暴力團甚至開始模仿公司進行現代化管理,如山口組就有一套“獎學金”製度,成績優秀的成員可以派到歐美國家留學,學成歸國後會被委以重任,享受高薪待遇。
“亞酷煞”是筆者對日語“ヤクザ”的譯語,筆者之所以不循坊間俗成,把其譯作“黑幫”“黑社會”“流氓”“無賴”,或者徑自采用日本官稱“暴力團”,是因為這個詞語並不完全等於上述各類指稱。“亞酷煞”不“黑”,幾乎所有組織都堂而皇之擁有稱號與事務所,不屬於秘密會社;雖然其成員中不乏流氓無賴,但多數衣冠楚楚,紳士舉止,不似舊日上海灘的幫派徒眾,在民間逞強撒潑,欺淩弱小百姓。這一組織當然依憑暴力,但除了利益集團之間偶爾火並,其暴力活動還是鮮有所聞。“亞酷煞”主要為音譯,“亞”指遊離主流社會的亞社會,即我國舊時稱做“江湖”的次級社會;“酷”兼指其殘酷與耍酷;而“煞”則指其凶神惡煞,冷血殘暴。“亞”是其社會屬性,“酷”與“煞”是其行為的兩麵性。
暴力團的前世今生
日本最出名的書評家鬆岡正剛在評騭豬野健治的《亞酷煞與日本人》時,準確地指出要了解“亞酷煞”的曆史,必須首先了解其中國淵源——“遊俠的動態與思想”。他肯定近代“亞酷煞”來源於室町時期跡近遊俠的“男立”(粗獷男),此輩特立獨行,忤逆好事。到了江
戶時代,來自“旗本奴”(流浪武士)與“町奴”(流浪町民)的“男伊達”(血性男)便是其轉身。這些居無定所的浪人喜歡佩刀豪遊,號稱“渡世人”,他們結幫成派,又稱“顏役”,即居中替人擺平紛爭與事端,以此收受謝酬營生。
近代史上最出名的暴力團“大親分”(大家長)吉田磯吉(1867~1936年)以販運煤炭起家,自稱“無法鬆”,行俠四方,遠近慕名,徒眾甚多,後以“憲政會”勢力出山,當過17年的帝國議會議員,以在野行俠時的顏役手段,在政壇“喬事”,名滿天下。當時同樣以炭礦起業的老鄉麻生太吉(1857~1933年),為前首相麻生太郎的曾祖父,以貲財入選參議院,據傳雇傭暴力團管理礦業勞務,不行“任俠之道”,深為吉田所不齒,老死不相往來。另一名前首相小泉純一郎的祖父小泉又次郎(1865~1951年),為隸屬“稻川會”的“小泉組”第三任幫主,全身刺青,以“義俠”自任,人脈甚廣。又次郎從政後,博得“大眾政治家”美譽,為小泉政治家族奠定了基礎。據說自民黨建黨之初就受到了“稻川會”的大力資助。
當代日本暴力團的生計主要來自毒品、娼賭、“舍弟”企業,很大一部分還來自地方的“用心棒料”(保護費)。據說日本商街的繁榮和安全與暴力團維持治安有一定關係,所以有論者調侃其為“第二警官部隊”。地方上有難,最早投入救難的常常是暴力團組織。如1995年“阪神大地震”時,鎮守關西的“山口組”出動大量人力物力,救援罹災的鄉梓。2011年日本大震災時,第一時間出現在災區的並非政府救援隊,而是地方與外地的暴力團,他們將大批救災物資悄悄運往災區,賑濟災民。當日本媒體集體噤聲不予報道時,一位原本來日本追蹤報道暴力團劣行、以配合美國政府取締外國幫會勢力財力的記者實在看不過去,在美國主流媒體渲染報道暴力團救災的慷慨事跡。據說美國總統奧巴馬訪日時,警視廳首腦特地召集各幫會頭目聚會,拜托他們不要在總統訪日期間“添亂”,頭目們也“唯唯”相呼應。
相關鏈接
在日本,加入暴力團是一種合法的生活方式。2010年底,日本暴力團注冊成員為78600人。通體紋身、紀律嚴明、公開活動,這個龐大群體在給人殘酷和冷血的印象之外,也在恪守自己的“江湖道義”。 和所有的黑幫組織一樣,日本暴力團組織也是從開賭場、收保護費、敲詐勒索起家的,但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戰略轉移”,組建公司,投資房地產、運輸業等國家大型建設項目,並且把觸角伸到了金融領域。
暴力團的實像虛像
暴力團在江戶時代興起之初,常以“一家”命名,以家族成員為主構成,也吸收其他成員,以“家父製”為掌控模式:頭目為家長,稱“親分”,成員為子侄,稱“子分”,成員之間以兄弟相序,與華夏舊時幫派會社類似。成員建分支,則稱“組”。複數“一家”抱團成“連合”或“會”,其孳生企業稱“興業”“商事”“企畫”“總業”等,總稱“舍弟企業”。暴力團標榜“任俠道”,上下之間以仁義、忠誠對舉,成員之間以義理、人情相待,其最高境界為“極道”,即臻及“男子之道”的極端。若違背幫規,懲罰則從“剁指”開始,此外還有“除籍”“破門”“絕緣”“放逐”等懲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