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托通過訓練不僅提高了過載耐力,而且提高了其他在太空中需要的生理和心理能力,並掌握了一些航天技能。
在訓練結束時,蒂托甚至可以在25秒鍾之內就穿好宇航服,也知道在國際空間站上遇到異常情況時應當怎麼做,甚至掌握了在失重狀態下撲滅火災的方法。
女性上太空
女性職業航天員上太空較難,普通女性作為太空遊客“飛天”就更難。
美國的研究提示,女航天員在心理素質上具有獨特優勢,對失重等航天環境的適應能力更持久,耐寂寞能力強,心理素質穩定。但是,女性特殊的生理對於航天也有不足之處。
比如,女航天員不適合出艙行走等體力消耗大的任務,女航天員有月經,雖然在飛行中不會有異常,但如果在月經期間出艙活動,會因全身血容量減少而容易得減壓病。當然,女性上太空的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正如在現實中男女配合容易完成任務一樣,男女團隊配合在太空中完成航天任務更為重要。
另一方麵,太空環境對生育的影響現在人們還知之甚少。現有的航天史表明,未婚女性上太空返回後對其婚育並無多大影響。例如,世界上第一位女宇航員、蘇聯的捷列什科娃回到地球5個月後,與一名男宇航員結婚,第二年生了一個健康的女孩。1984年在太空行走的第一名女宇航員斯韋特蘭娜·薩維茨卡婭返回地球一年半後也懷孕生子。但是,為了避免對女性未來生活的影響,現在能夠把人送上太空的國家一般都要求女航天員和航天女乘客是已婚和生育了孩子的。
女性,尤其是普通女性上太空除了要有很好的生理功能外,也需要更超強的心理承受能力,這要從美國的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失事談起。1986年1月28日,美國挑戰者號失事,7名宇航員全部遇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來自新罕布什爾州康科德中學的社會學女教師沙龍·克裏斯塔·麥考利夫。1984年,美國政府實施一項“教師在太空”計劃,麥考利夫從11000名應征教師中被選中搭乘挑戰者號升空,準備在太空向美國250萬名中學生講授太空課,同時挑中的還有另一名女教師——愛達荷州麥考多利尼小學三年級教師芭芭拉·摩根。
摩根目睹了挑戰者號的失事。更巧的是,摩根還目睹了第二場航天災難。2003年2月1日,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在返回地球時,燃料槽上的隔熱泡沫脫落,擊中了飛機左翼,撞出一條鑿槽,致使灼熱的大氣穿透機翼,進而引起了爆炸,機上人員全部遇難。當哥倫比亞號出事時,摩根也像上次觀看挑戰者號一樣坐在休斯敦發射中心。
一個人一生中目擊兩次航天飛機失事是一個極小概率事件,偏偏這樣的極小概率被摩根撞上了,這對摩根的心理打擊極為沉重。因此,在重啟“教師在太空”計劃後,針對摩根的心理調適能力訓練主要有放鬆訓練、強化自信訓練和心理能量控製訓練等。
另一方麵,摩根的心理和生理承受能力也離不開在哥倫比亞號失事後長達4年的堅持不懈的訓練,這樣的訓練極其枯燥,甚至不堪忍受。
通過培訓,摩根成為艱韌不拔的代名詞,甚至連美國媒體也描述,沒有哪個人比她更偏執地追求自己的目標。訓練後的評估表明,摩根擁有與航天員一樣勝任太空飛行的生理和心理能力。她於2007年8月8日與另6名航天員搭乘奮進號航天飛機升空,那年她已經55歲。摩根圓滿完成了13天的太空飛行任務,而且在國際空間站裏,她完成了操縱機械臂和檢查設備的工作。同時,作為老師,她回答了孩子們向她提出的各種問題。
所以,並不是所有人都能“飛天”,也並非隨隨便便就能“飛天”。
【責任編輯】張田勘
相關鏈接
已經“飛天”的一些太空遊客
美國富商丹尼斯·蒂托於2001年4月28日與其他兩位俄羅斯宇航員一起乘坐俄羅斯聯盟TM-32號航天飛機進入太空,成為曆史上第一位太空遊客。
第二位太空遊客是南非的馬克·沙特爾沃思,於2002年4月25日乘坐俄羅斯聯盟TM—34號宇宙飛船前往國際空間站做客。
第三位太空遊客是格雷戈裏·奧爾森,於2005年10月1日乘坐俄羅斯聯盟TMA-6號宇宙飛船升空。
第四位太空遊客是伊朗裔美國人阿努謝赫·安薩裏,也是首位女太空遊客,於2006年9月18日乘坐俄國聯盟TMA-9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
第五名太空遊客是匈牙利裔美國人查爾斯·希莫尼,被稱為“word之父”,於2007年4月10日淩晨搭乘俄羅斯聯盟TMA-10號宇宙飛船抵達國際空間站。